女學生打BNT後發生心肌炎,裝葉克膜恐截肢。國內青少年打完BNT後心肌炎的發生率是美國的2.29倍。青少年接種疫苗真的利大於弊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2)在臉書發表文章指出,美國12~17歲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後產生心肌炎的發生率,女性為百萬分之1.1,男性為百萬分之9.8;台灣12~17歲的人口約為120萬人,疫苗接種率88%,換算下來,國內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後,罹患心肌炎的機率約為百萬分之13,大約是美國的2倍。
此外,今年10月份,韓國發表了1例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死亡案例。22歲年輕人在施打BNT疫苗5天後出現心絞痛,在7小時後死亡。這是第一例疫苗相關心肌炎死亡的案例。
何美鄉在文中直指:「疫苗的『利』是預防重症與死亡。台灣小孩的重症是多少?死亡是多少?」「疫苗的『弊』是嚴重心肌炎,年紀愈小,風險愈高,青少年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承受這些風險?」
●國內19青少年接種BNT後引發心肌炎 其中1例重症住院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10月27日,國內總計19例12~17歲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其中18例輕症,1例重症,通報率為男性百萬分之22.5,女性為百萬分之5.5。
莊人祥強調,台灣和美國的作法不同,台灣是以大數據監測通報,美國則是每個案例審查,「分子較嚴格,當然案例也較少,」由於牽涉每個國家通報不良反應事件的敏感度,都會影響數據。但指揮中心也會持續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的專家討論,是否讓青少年繼續接種第二劑BNT疫苗。
●接種第二劑BNT 心肌炎發生率恐高出第一劑4倍
「這個數字(通報率)到了第二劑會更高,可能是第一劑的4倍,」ACIP委員之一、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
心肌炎在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BNT疫苗後的相對發生率約為20%對上80%,因此可以預期接種第二劑後的發生率大約會是第一劑的4倍。
黃玉成表示,起初討論是否開放國內青少年接種BNT疫苗時,就曾提出這方面疑慮,目前為止,國內18歲以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約1000出頭,只占總數十分之一,其中只有不到10例有產生輕微肺炎,沒有人住進加護病房,「現在卻發生學生打完疫苗後住院,而且如果打完第二劑,人數可能更多。」
「不過,萬一有疫情進到社區,散播很快,就要思考如何平衡效益。」他舉例,前陣子新北幼兒園發生群聚事件,校園一旦出現確診案例,很快就會擴散開來,並且把病毒帶回家中,也影響孩子受教權,利與弊確實要審慎評估。
●美數據顯示 青少年接種疫苗後心肌炎發生率高出背景值達30倍
何美鄉在文中指出,美國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後,罹患心肌炎的發生率為男性百萬分之66.7,女性百萬分之9.1;美國12~17歲心肌炎的背景值,則是女生不超過2,男生不超過4。
黃玉成也提出,美國統計至6月中旬已通報1200多例注射BNT和莫德納疫苗後引發心肌炎的案例,尤其12~17歲青少年在打完第二劑之後1週內發生率更高出背景值達30倍,顯然疫苗確實有可能提高心肌炎的發生率。
不過黃玉成認為,光從數據難以斷言台灣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發生率確實比美國高,有可能是國內不斷提醒民留意眾注射疫苗後的風險、注意相關症狀,加上台灣就醫方便,有些人可能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卻主動就醫檢查,抽血發現一點異樣就通報,都可能使台灣的心肌炎發生率看起來高出許多。
●接種決定權在個人 應予尊重、避免霸凌
至於該不該打第二劑BNT?尤其美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緊急批准BNT疫苗施打可擴及5~11歲孩童,未來也可能影響國內疫苗政策,恐讓更多家長陷入焦慮。
除了ACIP委員會持續討論,黃玉成強調,最終決定權仍在家長與孩子,有些人認為國內目前疫情緩和,暫緩接種,都應予尊重。據了解,有些同儕會恫嚇沒有打疫苗的同學,「如果班上出現(防疫)缺口,就是你害的,」形同霸凌,提醒還是應尊重每個人的意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