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成果發表會登場,今年計畫加入鱟寶復育,全台北、中、南、東及離島澎湖等20所學校師生,今天呈現過去3個月照顧鱟卵、培育鱟寶過程。
海科館長陳素芬指出,鱟為存在地球很久的生物,對學生而言要近距離觀察與深入學習不容易,這次透過「110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讓參與的學校與師生有3個月時間,體驗鱟卵到成型的過程,更認識如何永續生態和環境,相信對於大家而言是相當可貴的經驗,也是海洋公民的起步。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進一步表示,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因各種開發建設,讓原本棲息與生存的生物出現斷層式消失,鱟就是其中一種。她說,海岸泥灘地是鱟的產房與幼生的棲地,依內政部營建署數據顯示,全台島內總海岸線長度是133.8萬多公尺,但自然海岸線僅佔44.23%,其中多數鱟幼生在西海岸的棲地,從基隆端至台南端自然海岸線僅佔10%。
陳麗淑指出,今年計畫深入校園,讓全台包括嘉義、澎湖、彰化、台中、苗栗、桃園、新北、台北、基隆、宜蘭等20所學校參與,同學除了從中重新認識台灣的棲地生態與鱟面臨的危機,也能了解該如何存續,這次各校更分別以戲劇、歌曲、影像、文字呈現成果。
「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去年由海科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共同推動,引發各界熱烈迴響後,今年再度合作展開,除了珊瑚外,加入鱟寶復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