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去年發布「淡水河川廢快篩調查」後,今年起再與富邦人壽合作進行連續3年的「川廢快篩調查計畫」,今天發布「台中烏溪流域川快篩調查」,現在215.5公里的河岸及海岸(河岸175公里、海岸40.5公里)、垃圾總量達約110萬公升、約7.8萬袋垃圾,平均每公里河段有近400袋廢棄物。

調查發現,廢棄物中有7成為一次性塑膠製品,主要為塑膠袋、塑膠瓶罐、一次性塑膠製品等,與海廢組成大致相同,荒野保護協會認為,這也證實川廢為海廢的主要來源之一。

該次調查也發現,下游廢棄物主要組成為「破碎的塑膠瓶、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及少部分的保麗龍」,而越往中上游垃圾量並沒有減少,主要組成為「整袋的家庭垃圾、大型廢棄傢俱、事業廢棄物等」,且外觀上較無沾附泥沙或風化痕跡,顯示此類垃圾距離被丟棄時間或丟棄時間點不遠,推測多為非法棄置。

調查指出,其中80%的川廢集中於20%的河岸段,且熱點集中於包括「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及「烏溪流域出海口」等地,多集中在較隱密及有建設圍牆的河岸段,而橋墩附近、河堤斜坡及自行車道也發現民眾休閒娛樂丟棄的垃圾。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筱珺說,河川廢棄物較少人關注、但河川垃圾也會影響海洋,此次與24名志工,從3月起執行至約9月才結束,共有431調查點,發現有8成的河川垃圾集中於2成的河岸段,希望藉此調查讓政府在熱點區加強清運。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預計可能要3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讓河川廢棄物消失,但消失之前可以先從減量做起,因此也呼籲要有政策作為、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等。

對此,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副局長張稚煇說,除了往年的措施外,去年也加設3處攔汙索,清理1000多公斤的垃圾,未來也會就荒野保護協會的川廢熱點處加強清理、巡防、監控設備等。

富邦人壽提及,明年將再針對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頭前溪、後年再針對淡水河做川廢調查。

#川廢 #調查 #廢棄物 #荒野保護協會 #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