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26日引述兩名知情官員,表示立陶宛官方正商議,是否要求台灣更改設於立國首都維爾紐斯實質大使館的中文譯名,以緩解立陶宛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矛盾。然而,維爾紐斯東歐研究中心(Vilnius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Centre)負責人科賈拉(Linas Kojala)認為,此舉恐難改變北京目前的態度。
報導指出,修改中文譯名的提議,是上週由立陶宛的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向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提出。他建議,將代表處名稱改為「台灣人民」而不是僅用「台灣」,以緩減和北京的緊張關係。
由於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的現行英文名稱,使用的是「Taiwanese」而不是「Taiwan」;更改中文譯名為「台灣人民」,等於讓中英文與立陶宛文的名稱相符;不過,這需要台灣點頭。
但是,科賈拉認為,目前立陶宛的任何行動,恐怕都不太可能改變北京的態度。「政府可能是想強調,該代表處並非視台灣為政治實體,而是維爾紐斯想與台灣民眾建立文化、經濟與其他關係」。
事實上,從大陸媒體態度來看,科賈拉認為改名改變不了大陸態度的說法可能是對的。大陸官媒《環球時報》日前撰文指出,「立陶宛想修復與大陸關係,不能僅更改辦公室名稱」。文章強調,「立陶宛需要對整體的對陸政策進行實質調整,而非按照美國議程行事。
立陶宛與北京之間的矛盾,起自維爾紐斯同意台北以台灣的名義設立代表處。由於中國大陸一向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台灣為中國大陸領土的一部分。以台灣為名開館無疑與台灣在歐洲、美國等地設館的作法相悖,更牴觸北京的一中原則,使得雙方關係跌入谷底。
迄今北京已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還敦促跨國企業切斷與立陶宛的往來,否則休想叩關中國大陸市場。由於此一舉措異常嚴厲,使得包括馬牌等知名企業捲入政治爭段,歐盟也無法置身事外而捲入與北京的糾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