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隆1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表示,近期,在部分國家努力緩和俄烏緊張局勢的同時,美國卻持續渲染這場危機,甚至嘗試強行拉中國「入局」。例如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稱,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將「承擔部分代價」;五角大廈發言人柯比提出,中國「以沉默支持俄羅斯的做法令人深感震驚」,稱此舉將「讓歐洲安全局勢更加不穩定」。澳洲總理莫里森稱,「中國對俄羅斯陳兵俄烏邊界默不作聲,令人不寒而慄」。在美國及其個別盟友炒作下,中國儼然成了俄烏緊張局勢的「主角」之一,甚至應對危機承擔「連帶責任」。這樣的表態毫無根據,太過霸道。

趙隆分析,美國不斷渲染俄烏危機,製造並散布「戰爭恐懼」,還萌發強拉中國「入局」的臆想,實際存在雙重戰略考量:

對內而言,化解前所未有通膨壓力已成拜登政府重大難題。渲染局部「戰爭風險」有助於配合美聯準會加息計畫,增加對境外資本虹吸效應,並對美國金融市場形成支撐。同時,外部緊張局勢也可轉移國內對拜登在阿富汗倉促撤軍、疫情應對和遏制通膨不力等方面指責,增加迎接期中選舉的外交成績單。

對外而言,如果俄烏真的爆發軍事衝突,美國可進一步強化北約的凝聚力,打擊歐盟的「戰略自主」傾向,迫使歐洲出於安全考慮減少對俄能源依賴,並增加美國油氣產品的歐洲市場占比。如果俄未按照「入侵」劇本行事,也可歸結為拜登率領西方與俄鬥爭的勝利。而強行拉中國「入局」,則有助於打消外界有關俄烏危機導致美國偏離「印太優先」布局的顧慮,還可將烏克蘭問題與涉台問題進行不恰當類比,藉機曲解中國的既定立場。然而,這種嘗試顯然不會成功。

趙隆指出,首先,中國不是俄烏問題的當事方,更不是當前緊張局勢的製造者。今天的緊張局勢背後,既包含俄羅斯與西方的地緣政治和安全博弈,也有俄烏之間有關歷史、民族、文化等複雜因素,與中國沒有直接關聯。烏克蘭局勢是戰是和,直接取決於美、俄、歐、烏等當事方的意願和行動,而非中國的態度。

趙隆稱,其次,中俄不是軍事或政治同盟,更不存在「主從關係」或相互約束的依據。中俄致力於超越冷戰式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兩國不但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理念,還開創性建立「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協力廠商」的新型大國關係典範。要求中國干預俄羅斯相關做法甚至「約束」,並威脅中國將因局勢激化承擔所謂「連帶責任」,表現出美國對於中俄關係的特徵和實質缺乏基本理解。

趙隆稱,最後,中國已通過多雙邊管道清晰闡明立場,並非「保持沉默」。在雙邊層面,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話時,呼籲各方回到《新明斯克協議》原點,避免刺激局勢緊張和炒作渲染危機。中俄兩國元首發表的《中俄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也強調,反對北約繼續擴張,呼籲北約摒棄冷戰時期意識形態。

趙隆說明,在多邊層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有關烏克蘭問題的會議上提出,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更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為保障,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應當得到重視和解決。

趙隆強調,對於俄烏局勢的主要當事方而言,如何加強對話就核心關切進行相互對表,通過談判形成顧及各方利益的路線圖、時間表,完善危機管控和風險預警措施,才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議題。

#名家觀點 #俄烏 #俄羅斯 #美國 #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