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麥傑來自美國,卻深入鑽研漢語語言學,25年前來到中正任教後,更擴及研究閩南語的音韻、台灣手語、客家語、粵語場等跨多國語言的心理語言學實驗,近年研究領域還從口語拓展到漢字結構,麥傑對漢語、漢字的熟悉、了解遠勝多數台灣人,而他的專業研究也兩度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肯定。
麥傑在1980年代之前,對大陸或台灣的語言、文化幾乎陌生,但他天生對歐美以外國家有好奇心,透露高中曾參加東亞歷史文化課程,還跑到圖書館借書,手寫一篇關於中文的文章,就讀美國亞歷桑那大學語言學博士班,在選修非拉丁語系的語言時,更毫不猶豫選擇中文。
在電腦尚未有中文系統年代,麥傑足足花了1年時間,大量閱讀書籍、拜託同學手寫漢字教他中文,博士班畢業後在美國、加拿大等地任教幾年,麥傑輾轉從研究所同窗,現任中正語言所教授蔡素娟口中得知,甫創校的中正大學新設語言所正在招募心理語言學專長教師,加上年輕時曾來台旅遊,對台灣印象深刻,於是申請應聘,幸運取得中正教職後,又在美國又修了一學期中文,1997年踏上定居台灣的旅程。
「我們都不記得當初怎麼學母語,大家相信口語就是聽多了就會找到正確的發音、詞彙和語法,而文字書寫就是老師教,學生跟著寫。」麥傑說,寫字和口語一樣,都是大腦長時間自主學習,進而掌握其中的規則。
在多數外國人眼中,除漢語聲調,漢字的一筆一畫就像是蚯蚓,複雜程度讓人頭大,而麥傑也說,不是隨便一個筆畫或字元,就能組合成一個漢字,於是他一一拆解漢字結構,大量分析漢字的一橫一豎一撇,歸納出漢字書寫系統一套模式,出版《漢字語法規則》專書,因此獲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此外,麥傑也曾與中正語言所教授蔡素娟一起建置「閩南語口語語料庫」,近日也即將出版如何界定漢語「詞」的書籍章節,麥傑多年投入漢語與漢字書寫系統研究的成果,讓他繼2003年首次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之後,再度於近日獲獎。
中正校方指出,麥傑身為一個外國人,卻如此深入研究漢語、漢字等語言研問,其學術研究不只精彩,也讓更多外國人理解、看見漢語的奧妙之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