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是台灣最小的鷗科鳥類,也是我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每年4至7月是其繁殖季,在宜蘭、花蓮、桃園、彰化、嘉義地區均有分布,尤其在花蓮溪出海口、嘉義新塭滯洪池、布袋溼地公園與桃園竹圍漁港四處更有百巢以上。
小燕鷗在台灣終年可見,常單獨或結群在海岸、河口、沼澤、魚塭及鹽田等溼地環境活動,每年4至7月是牠們的繁殖期,牠們偏好在海岸開闊的砂礫地築巢,每巢會有1至3枚卵,由雌雄鳥輪流孵卵和育雛。
2021年度起,海保署為監測小燕鷗族群趨勢,與國立台灣大學團隊及各地鳥會志工合作全台小燕鷗的繁殖族群調查,結果發現除過去熟知的宜蘭、彰化與嘉義有繁殖族群外,也首度在花蓮溪出海口、嘉義布袋溼地公園及考潭滯洪池,還有苗栗後龍西湖溪出海口等地紀錄到繁殖活動,總計觀察到約有2250巢,成鳥估計有1783隻。
然而,各地鳥會夥伴在監測過程中也發現多處繁殖地有野狗入侵、人為干擾情形,甚至有巢蛋疑似遭人為破壞,或車輛輾過巢位的痕跡,影響小燕鷗繁殖成功率。
海保署提醒,小燕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任意騷擾、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請民眾在其繁殖地區附近淨灘、垂釣或從事其他海岸活動時應多加留意,違者恐將面臨對應刑責,請民眾共同保護小燕鷗。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