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鍋,即便是炎炎夏日,也有不少人擠進店家大快朵頤,不過一些看似健康的食材其實是大地雷,營養師劉馥萱提醒,擔心血壓飆高、發胖的民眾,吃火鍋時要避免菇類、瓜類和豆製品在湯底中浸泡太久,否則吸鈉量十分可觀,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劉馥萱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近期衛福部公布《110年國人死因統計》數據,除了癌症持續高居榜首之外,高血壓疾病也急速上升,而高血壓造成的關鍵,不外乎和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尤其是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明顯改變,外食族大增,長期攝取高鹽、高鈉的飲食習慣,加上少喝水、熬夜、缺乏運動等,都加劇了罹患高血壓疾病的風險。

劉馥萱在門診諮詢上發現,吃火鍋成了全民運動,一年四季都十分受歡迎,然而即便火鍋可以透過大量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及優質蛋白質,如海鮮、低脂肉類、豆製品等;或是避免加工火鍋料、選擇原味湯頭等技巧吃得健康,但對於各式美味的湯頭及豐富的醬料選擇,都是不能忽視的高鈉、高鹽地雷。

劉馥萱建議,在佐料上可以選擇天然的蔥蒜薑辣椒提味,接著簡單的淋上黑醋、日式醬油取代沙茶醬等濃厚醬料,都能有效的避免高鈉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健康的食材,浸泡於火鍋湯底烹煮時,也會因為吸取湯頭而成為隱藏版的高鹽食材,像是絲瓜、胡瓜、南瓜等瓜類,或是凍豆腐、豆皮等豆製食品,以及菇類的吸鈉量都十分可觀,應盡量選擇原味湯底,同時食材適時烹煮,勿浸泡過久。

劉馥萱提醒,除了慎選食材及湯底,吃火鍋的頻率也要注意,一周1到2次即可,否則容易攝取過多鈉含量,只要吃對食物再搭配適量運動,就能幫助維持體態、有助心血管健康。

#火鍋 #陷阱 #高鈉 #血壓 #劉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