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沿近海的海洋資源,基隆區漁會、台灣電力公司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合作,28日上午在基隆市濱海休閒園區,展開魚苗放流活動。現場也有150名海大附中的學子協助,共放流5000尾嘉鱲及5000尾條石鯛。基隆區漁會表示,預計明年將會在基隆嶼擴大放流漁苗,復育基隆海域的海洋環境。
基隆區漁會理事長簡建輝指出,過去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球環境快速的變遷且難以改善,導致海洋中魚類的數量越來越少,漁業資源匱乏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因此沿近海海洋資源的維護,對於當地漁業和社區永續經營目標的達成,就顯得更為重要。
為避免盲目放流,反而造成生態浩劫,基隆區漁會與台電公司在規畫舉辦這場基隆沿海復育計畫的魚苗放流活動時,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廖正信教授團隊合作,於放流前針對放流魚苗的生理及基因進行檢測,確保魚苗健康無慮,再配合標籤標識、基因標識放流後水下紀錄觀察,以利放流後續的持續追蹤研究,同時與海洋大學附屬中學師生合作,讓年輕學子實際參與魚苗標識過程,了解復育海洋環境的重要性。
廖正信也指出,透過在放流魚苗的鰭上做標籤標識,後續將可以有效觀察放流的魚苗在海域裡的生存狀態,他也特別請在附近釣魚的民眾以及漁民幫忙,若捕獲身上有標籤的魚,能夠放回海中。
游日興強調,基隆區漁會也預計將於明年初,擴大於基隆嶼放流漁苗,但放流的魚種還沒有確定。
基隆區漁會指出,為了讓年輕學子也能夠參與海洋復育的過程,漁會與台電公司也邀請基隆地區民眾及學生一同參與放流活動。透過這場活動,建立與地方社區民眾共同經營海洋環境的理念,並透過公私協力發展模式以達敦親睦鄰永續發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