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姜鋒4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德國聯邦總理蕭茲4日正式訪問中國,未來歷史應該會為這次眾說紛紜的訪問給出高分。從德國乃至美國一些媒體反應看,贊同者認為蕭茲做出正確決定,反對者則稱他不該此時來華。對於這些聲音,蕭茲行前在《法蘭克福匯報》撰文回應。政治的要義在於引領,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認清和把握發展方向,積累前進的動能,做出禁得起歷史考驗的決定。撇開被一些媒體和熱衷炒作的政客塗抹的陰影,中德關係依舊呈現出許多清晰的共識。

姜鋒表示,首先,兩國各階層普遍視對方為重要合作夥伴,「脫鉤」不是選項。蕭茲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強調,無論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作為有14億多人口的經濟大國都是德國的重要夥伴,從既往與中國的合作中,德國、歐洲和中國都持續獲益。也因此,德國沒有興趣與中國「脫鉤」。不與中國「脫鉤」,即便是不贊同蕭茲此時訪華的人士也有共識。柏林還是能夠清楚認識到,當今世界的發展以及解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離不開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蕭茲指出應該到中國來增進瞭解,尋求合作。這是一個希望在歐洲和世界政治中發揮更大作用國家的政府領導人做出的明智選擇。

姜鋒稱,其次,處在劇烈動盪變化世界中的德國,不贊同旨在對付中國的「結盟」。把結盟作為對外戰略中對付協力廠商的工具,曾使德國多次挑起和捲入戰爭的災難,也包括冷戰40多年裡德意志國家的痛苦分裂。歷史忘記不了,戰後聯邦德國和法國領導人謀畫建立的「歐洲煤鋼聯盟」讓兩國建立密不可分的關係,克服歷史上的相互猜忌。建設性的相互依賴是和平的保障,而一味壓制對方、追求自身絕對和壓倒性的優勢和安全,最終只會使自己陷入戰爭和危機,這是一再被歷史證實的安全悖論。蕭茲明確表示,德國無意走「結盟」老路,而且中國也是不可能被孤立的。這顯示出,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理性在發揮作用,這是政治智慧,難能可貴。

姜鋒強調,再者,人類面臨空前挑戰,世界和平與發展需要與中國共同謀畫推動。世界持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擾,歐洲因俄烏衝突陷入戰略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嚴重困境,氣候變化在威脅人類生存的家園,如何應對這些艱巨挑戰,是任何負責任的國家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美國自我優先的策略根深蒂固,在歐洲因俄烏衝突切斷與俄羅斯能源合作,即將迎來嚴冬的時刻,美國卻在向歐洲傾銷高價能源,就連視拜登政府為西方價值聯盟「救星」的德國聯邦政府綠黨部長們都忍不住抱怨。盡管柏林各種政治力量有著不同主張,但他們大多有著共同焦慮:戰後依賴美俄(蘇)平衡維持了70多年的安全紅利已經隨著俄烏衝突耗盡,接下來歐洲的和平如何確保,發展怎樣持續?

姜鋒分析,蕭茲在文章中為他的中國之行列出一系列問題,並期待著在訪問中得到答案,特別是瞭解中共二十大有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戰略部署。時隔三年之後中德兩國高層再次開啟面對面的協商,對兩國而言都意義重大,對動盪的世界而言更是朝向和平與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蕭茲 #德國 #歷史 #姜鋒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