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並在報告中指出,由於南韓LG和SK海力士在美國大舉投資,該投銀分析師認為未來3到5年內,即使不靠中國,對電池成品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
高盛在報告中估算要實現自給自足的供應鏈,與中國競爭的國家需要在電池上砸入782億美元,在相關零組件上砸下604億美元,在鋰、鎳和鈷的開採上支出135億美元,以及在這些原材料的提煉方面砸下121億美元。
高盛並預測3年內,南韓電池製造商在美國的市占率將從2021年的11%大提升至55%左右。
目前,包括原材料的開採與提煉,全球的電動車電池生產由中國占有主導地位。
《金融時報》報導,高盛分析師認為歐洲和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以及減少對中國關鍵礦物依賴的新型電池化學物質,可能削弱中國的主導地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