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23日宣布推出「全海域基礎生態調查環境DNA」資料集,即日起發布於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NODASS),這是國內在海洋研究領域的一里程碑。
透過應用環境DNA技術,該院成功蒐集了台灣全海域超過100個測站的海洋環境DNA基因檢測資訊,分析產出微生物、真核生物和魚類等3大生物類群的種類組成。
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又稱為eDNA,是指生物遺留到環境中的DNA,來源可能是自然脫落的皮屑或鱗片,這項技術可讓科學家在避免過度干擾自然生態下,從一杯海水即可獲得從微生物到大型海洋動物,甚至是有躲藏習性的生物基因序列,進而推估曾存在於環境中的生物物種。
此將有助於科學家深入探討海洋物種的豐富度、多樣性和分布情況,可應用於偵測外來種等關注生物的蹤跡,同時促進對海洋資源的有效管理與保護。
國海院院長陳建宏說,在2023至2026做的全海域基礎調查包含水文、地形底質和生態調查等多項工作,所有這些寶貴的海洋資料將被整合到NODASS平台,為海洋科學的進階應用提供強大的基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