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7年,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今開幕,內收近1600件電力史上珍貴文物,尤其是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百年社章,見證戰後電力事業接管歷史,堪稱中心鎮館之寶。(台電提供)
籌備7年,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今開幕,內收近1600件電力史上珍貴文物,尤其是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百年社章,見證戰後電力事業接管歷史,堪稱中心鎮館之寶。(台電提供)

歷時7年籌備、位於台北文山區的國家級文物場館「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今(26)日舉行揭幕,內中共放有1596件珍貴文物,包括前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留下的百年社章、1960年代水文調查儀器「旋杯式流速儀」、19世紀電廠老照片、工程圖繪與公文檔案等近1600件珍貴歷史文物。

不過可惜中心定位為學術研究,並不對外開放,但社會大眾可透過「電業文物典藏網」,採線上方式瀏覽文物。

「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24日於台電萬隆聯合辦公大樓開幕,經濟部次長、代董事長曾文生(中)觀看已成歷史的檔案資料。(王玉樹攝)
「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24日於台電萬隆聯合辦公大樓開幕,經濟部次長、代董事長曾文生(中)觀看已成歷史的檔案資料。(王玉樹攝)

位於萬隆聯合辦公大樓的「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開幕現場,台電新舊任高層齊聚一堂,除經濟部次長暨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總經理王耀庭雙雙出席力挺外,連已退休董事長朱文成、副總理李鴻洲、徐造華等都回娘家支持。其他還有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副館長吳佩修、高鐵探索館館長吳易翰、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等文史界專家學者。

1888年台灣島上迎來第一盞電燈,也代表台灣電業史超過百年。政府2016年修訂文化資產保存法,台電同年啟動「重要文物資產保存運維專案」,針對濁水溪流域、大甲溪流域、東部水力發電、台電球隊、文書檔案、配電技術演進、離島電業及本島火力發電等13個主題,透過資料蒐集、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等方式投入文物資產盤點,至今累計建檔5541件文物。其中,考量保存環境與管理維護,發電機具、碑匾等大型文物採現地保存。

至於放到建檔文物中心典藏的有1596件,未來將持續擴增館藏。其中,台電前身「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留下的社章更是極其難得的文物,因機關印信在換發時必須交由原製發機關銷毀,但這顆百年木章現仍存於台電,推測因當時為戰後接管過渡時期,木章逃過被銷毀命運,如今成為見證歷史的鎮館之寶。

為妥善保存電力文物,台電邀集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台灣博物館、台灣科學教育館等專家學者共同研議,並以「國家級典藏中心」為目標,歷經7年多,今日正式開幕啟用。

台灣電力文物典藏中心佔地380坪,包含入藏準備區、數位化工作區、文物庫房、檔案庫房與多功能區等五大區域,不僅消毒作業、溫濕度控制、樓地板承重等皆為國家檔案保存標準,也採用與博物館同等級的展示櫃與檔案櫃。

#文物 #典藏 #台電 #台灣電力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