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28日舉辦第4屆的「扛茨走溪流」活動,台南市長黃偉哲陪著百人合扛數公噸的竹籠茨,體驗早期庄民對抗水患扛著屋子遷村辛苦過程,許多議員與地方人士跟著加入活動。

安南區早期因曾文溪河道常有水患,居民搭建竹籠茨應變,一見溪水氾濫改道,就「扛著房子避難」,但隨著建築工事與水利環境改善,這樣的活動已不復見,台南市還保有傳統工藝保存者李養,懂得完整製作已被列為市定無形文化資產的竹籠茨。

首屆「扛茨走溪流」由台灣歷史博物館發起,今年已到第4屆,地方人士在李養老師傅指導下,拿舊的竹籠茨翻修,重鋪芒草、抽換竹支架,耗時約2個月完成。

今年的「扛茨走溪流」上午從溪南寮興安宮出發,繞庄內小路走1公里多的路程到「水橋松王公」舊厝地,下午再扛回原地,單趟需72人扛屋,加上替換者共需100人,由在地居民與報名志願者一起體驗。

黃偉哲28日上午陪同大人、小孩共百人,一起在哨音指揮下,扛著竹籠茨一步步向前行。他表示,透過扛屋盛大過程,可認識台江住民百年前對抗水患的歷史,體驗早期庄民互助遷村的辛苦生活。

台南市文化局文資處指出,「扛茨走溪流」是早年曾文溪經常氾濫成災,居民在「避水而居、順水而生」的生存條件下,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是種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

文資處盼藉活動重新喚起對這段特殊的台南生活史的關注。思考環境變遷與當代居民關係,更使在地耆老口中的扛茨記憶,真正成為可被回溯與經驗的地方史。

#安南區 #台江 #曾文溪 #竹籠茨 #黃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