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檔案〕

張勳(一八五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一日)

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封忠勇親王。

很多時候,看一個人或一件事情,不要只單看表面就做論斷。張勳這個人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下居然玩起復辟,重新擁立溥儀稱帝,雖然這起政變僅持續十二天就被收拾了,但教科書沒有寫出他的結局,更沒有寫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以至於張勳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小丑。

沒錯,張勳在歷史上名聲確實不好,在一個全盤西化的時代,痴迷地留戀前朝皇帝,不僅在身體髮膚方面身體力行,還操演出一場復辟大戲,弄得北京城滿大街都是辮子,要我們不嘲笑都難。

不過假使願意拋開既有觀點的框架,從張勳的生平來檢索歷史細節,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其實他沒有想像中那麼笨,甚至有值得我們借鑑之處。他忠勇、剛烈、不怕死、不怕苦,甚至會替江西的老鄉發獎學金,連死對頭孫中山在他死後都嘆息地說:「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也。」

真實的張勳是忠厚老實的愚忠鐵漢,無遠謀、無深見,卻用一輩子熱血,換取實踐個人信條的承諾。

‧對清朝情有獨鍾

做為清末民初的頭號大清粉,張勳對清廷的認知有點特殊,同一時期出現的軍事人物,諸如段祺瑞和閻錫山等軍閥,都是在快成年時加入軍隊,一步步爬上歷史舞臺,他們對清廷沒有太多感念,畢竟只是上級罷了,換個地方隨便都能出人頭地。

張勳就不然了。

整個清末民初的歷史中,大概沒有像張勳出生那麼慘的人了。他出生於江西省一處偏遠鄉村,沒什麼家庭背景,沒讀什麼好學校,更慘的是在他還沒有記憶時,父母就已經雙雙抱病而亡,爺爺在他六歲時也被太平軍殺死,張勳一個人孤苦無依地生活,有一餐沒一餐地過日子。

不過,正是在這個時間點,一位素昧平生的清朝退休官員剛好返回家鄉。他見張勳一副無依無靠的樣子,便好心收留他,供他吃住,把他扶養到足以養活自己。人們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張勳第一次見到清廷就是這種溫情滿滿的場面,使他天生對清朝抱持著一種積極報恩之心,他的命是清朝給的,沒有清朝,他就沒了根。

二十五歲那年,滿懷熱血的張勳從軍,一步一步從底層殺上來,英勇的表現開始受到大家注意。他在廣西抗法時,一步都沒退過,砲火就在他的兩耳間呼嘯而過,但他從不擔心;甲午戰爭期間,他在朝鮮率領一千騎兵馳騁軍馬衝鋒,用幾乎不要命的方式擊退日軍;除此之外,他對國內的義和團從不手軟,一經查獲就是鎮壓。張勳不要命,因為他想把命都獻給清朝,動盪的時局成就了他,殘酷的戰爭鍛鍊了他,他的官位上升很快,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已經官至江南提督,他對大清仍是一往情深,忠貞不貳。

清朝年間,張勳和我們想像中的「割據腐朽軍閥」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他是戰爭英雄,是功勛彪炳的好漢。中法戰爭時,張勳立下戰功,廣西提督蘇元春賞給他兩罈好酒,他連一口都沒品嘗,把酒水統統倒在溪水,讓手下在酒香四溢中洗個舒服澡。

‧大清亡,辮子不能亡!

可惜的是,縱使張勳何等鍾愛大清,革命已經成為時代趨勢,浩浩蕩蕩、勢不可擋,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

辛亥革命時,張勳被派遣駐守南京,革命軍以將近兩倍的軍力進攻,很快占據高地砲臺。張勳本想親自率領部隊反攻,拚個玉碎瓦全,然而兩江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都堅決表示撤退,他只得無奈作罷,率隊退入徐州,從此割據一方。

一九一二年,清廷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宣告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到此結束,這對張勳來說無疑是最沉痛的打擊,人歸民國,心卻仍在大清。做為僅存能表示忠誠的行為,張勳命令三千部下一律不准剪辮子,他的部隊被稱為「辮子軍」,而他被稱為「辮帥」。

張勳是軍人出身,服從乃是本分。大清亡了,該聽誰的呢?袁世凱入主北京,他便歸順北洋政府。張勳曾對人說:「清帝故主也,袁總統恩師也,今袁為總統,宣統仍為皇帝,余為國民服務,公義私恩,兩無妨礙。」袁世凱雖然狡詐,但至少對大清留情面,張勳便將袁世凱視為大清帝國的接管人。袁世凱命張勳征討革命黨,他便揮師南下,用火炮和炸藥轟開南京城牆;張勳陪著袁世凱走南闖北,平定各處的起義,用生命找尋自己的生命意義。

張勳雖然是一介匹夫,思想跟不上時代潮流,但能在共和已定的民國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有道理在。他為人慷慨大方,是有忠有義的漢子,出身貧寒,明白人民的疾苦,因此把大量經費用在義舉之上,他對江西老鄉的照顧尤其周到,只要鄉親開口,張勳全部滿足,甚至贈送赤田村的每一家庭大瓦房一座,讓他們開開心心過年。

除此之外,張勳還在北京捐款建立會館,資助在京的江西籍學生和貧苦人士,江西省省長邵式平、共產黨創辦人張國燾、《五四宣言》起草人許德珩都曾得過他的資助,這種做法為他在家鄉贏得良好口碑。

‧府院之爭的開端

一九一五年,袁世凱稱帝,張勳在此期間被封為一等公,但他不開心,他想要維護的不是帝制,而是讓清廷重新獲得掌管天下的權力。袁世凱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夢,便在大家的反對下倉促下臺,抑鬱而亡。雖然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卻勾起張勳一直以來渴求的報恩夢。

袁世凱復辟失敗後的第二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段祺瑞主張對德國宣戰,而黎元洪堅決不參戰;段祺瑞對國會議員文攻武嚇,想逼他們同意,沒想到適得其反,議員們團結起來,開會罷免段祺瑞,段祺瑞灰溜溜地退避天津。

黎元洪開除段祺瑞後,段祺瑞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打算用武力把黎元洪打倒,不過他做為一個總理去推翻總統,法理依據站不住,會讓天下百姓心寒,向來注重個人名聲的「六不總理」不敢這麼做,他打算找個人代為辦事,讓他扮黑臉,自己則坐享其成。

段祺瑞首先想到的就是張勳,張勳該有的軍力都有,且對共和元勛黎元洪沒有好感,是最適合搞武裝驅逐之人。段祺瑞派出代表勸說張勳出兵入京,推翻大總統黎元洪,擁護馮國璋當大總統,恢復段祺瑞的總理之職。

張勳這位對滿清念念不忘的忠臣,一聽到就覺得報恩的機會來了,他回應:「出兵征討黎元洪沒問題,不過我不同意馮國璋做總統,應該擁立宣統皇帝溥儀復辟,一起回歸真祖國。」

(本文摘自《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時報文化出版)

【內容簡介】民國軍閥搞什麼?!

戰爭英雄張勳為何想搞復辟?

袁世凱考不過科舉就廢了它?

曹錕最懂民主式賄選?

吳佩孚其實是書生?

張作霖比山謬‧傑克森還會罵髒話?

徐樹錚一晚搞定收復外蒙古的難題?

旅遊景點售票是因為馮玉祥的商業頭腦?

閻錫山和文學大師泰戈爾竟有惺惺相惜之情?

有志青年唐繼堯成為傷害雲南最深的人?

戰神孫傳芳竟然不是戰死沙場?

孫殿英寫《盜墓筆記》一定會暢銷?

佛系將軍唐生智是個8+9?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是廣西三結義?

「東方隆美爾」孫立人是灌籃高手?

張學良的副業是導遊?

末代皇帝溥儀教你什麼叫做潮?

第一本以民國軍閥軼事為主題的歷史書,呈現有別於政治視角下的人物真實樣貌。

「軍閥」的真相可以不只一個,許多北洋軍閥在教科書中都被塑造成充滿暴戾之氣或逞凶鬥狠的角色,在「軍政」背景的包裝下,我們讀到的大多是其政治作為,但真正探究起來,他們的「隱藏史料」其實很多,其中描述的故事更是一個比一個勁爆。

作者江仲淵循著蛛絲馬跡,大量考據史料中散落不齊的軼事片段,試圖描繪出軍閥們幽默、有趣的另一面。

例如,蔣介石身為中華民國唯一連任五屆的總統居然一口爛牙,為了吃雞蛋料理,還要用盡各種對策。段祺瑞為什麼熱愛圍棋?甚至想擊敗日本的本因坊秀哉。又如,當過總統和副總統的黎元洪居然遭到霸凌、若沒有投身革命可能會是一代怪醫黑傑克的孫中山……

歷史沒有真相,但閱讀可以無限接近真相。本書創造了許多閱讀歷史的新興看法與角度,共收錄二十位清末至民初的政府高層人物,在嚴肅的外表下,他們到底有哪些令人噴飯的事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私領域?看似遙遠的歷史政治人物讀來就和你我的鄰家阿伯一樣形象鮮活。

【作者簡介】江仲淵

臉書「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古人黑歷史挖掘專家、文學研究扒皮手,擅長以生動幽默的文筆講述歷史人物。

擔任「關鍵評論網」、「風傳媒」、「今周刊」、「自由電子報自由評論網」等四家媒體專欄作家。完成《時代下的犧牲者:找尋真實的汪精衛》時年僅十七歲,是臺灣當代最年輕的史學作家。

曾獲多家出版社邀請撰寫推薦序,包括余杰《顛倒的民國》、拂羅《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龔元之《古裝穿搭研究室》等書。

著有《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17段隱藏在史籍和作品背後的奇葩人生》、《老師不好意思教的世界奇葩史:超乎想像,原來影響世界的領導者是這樣!》、《發明家大起底:從疫苗到核武,讓你直呼「不能只有我看到」的歷史真相!》、《時代下的犧牲者:找尋真實的汪精衛》、《時代下的毀滅者:希特勒與帝國十大信徒》等書。

《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時報文化出版
《民國軍閥檔案,重建中》/時報文化出版
#張勳 #袁世凱 #段祺瑞 #歷史 #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