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兩代,官方會選擇性的祭祀前代皇帝。其中,對於唐代皇帝,明朝祭祀四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唐憲宗和唐宣宗;清朝僅祭祀三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和唐宣宗。
在這兩個名單中,唐宣宗李忱算是一匹黑馬。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貞觀之治的開創者,所以受到後世皇家的追崇。但唐宣宗李忱死之時,離大唐覆滅不到半個世紀,為什麼會受到明清兩代的共同認可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唐宣宗堪稱推崇備至。書裡記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由此被認為是複製版的唐太宗。
然而,真實的唐宣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性,無條件反對武宗朝政策
唐宣宗即位當天,看到武宗朝權相、李黨魁首李德裕,遂對左右說:「剛才在我旁邊的人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次看我,都使我不寒而慄。」
李德裕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兩朝為相,共七年有餘。尤其是在武宗會昌年間,李德裕裁抑宦官,討平藩鎮,擊破回鶻(按: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鶻,音同胡),使會昌政局為之一振,「王室幾中興」。史家因此讚譽李德裕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是可與姚崇、宋璟並肩而立的賢相。
這樣的能臣,在新皇帝唐宣宗的眼裡,卻是使他不寒而慄的人物。
即位不到一個月,唐武宗還未下葬,唐宣宗就將李德裕外放為荊南節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官員也紛紛落馬。唐武宗下葬後,李德裕又被貶為東都留守。宋人孫甫在《唐史論斷》中說:「宣宗久不得位,又不為武宗所禮,舊怒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
以拿李德裕開刀為開端,唐宣宗對武宗朝的一切政策,不管好壞,都進行反對,而且雷厲風行。舉兩個例子。
武宗朝實行裁汰冗官政策,削減一些州縣官員。這本身是一個好政策,但唐宣宗不能容忍,他繼位一年後,武宗朝裁減冗官的州縣又增加了三百八十多名官員。
滅佛是武宗朝非常重要的國策,從客觀結果看,這一運動有利於釋放社會勞動力,減輕百姓負擔,增加國庫收入。但唐宣宗上位後,完全反其道而行,原先被摧毀的寺廟紛紛復建起來,被用於鑄造錢幣的鐘磬、佛像,又重新回鑄成鐘磬、佛像。晚唐的佛教政策,表面是宗教問題,實質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牽涉國家大量的人口、田地規避賦稅(按:因自唐朝立國以來,歷代君王都篤信佛法,以極高禮遇和大力提倡佛教,甚至給予免賦稅、免徭役的福利。當時有很多男性為了逃避賦役而出家為僧,導致僧人越來越多,造成社會與國安問題。而寺廟的土地不用納稅,僧人仰賴百姓供養,逐漸侵蝕到唐朝中央政府統治的稅收),唐宣宗對武宗滅佛的矯枉過正,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困境。
唐宣宗李忱為什麼會為反對而反對?
傳統的解釋是,他與唐武宗有宿怨,所以要反對唐武宗所用之人,所定之策。事實上,這不是主要原因。
唐宣宗盡反武宗之政,主要是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撥亂反正」的李唐江山合法繼承人形象。
前面說了,唐憲宗死後,穆、敬、文、武兩代四朝統治天下二十多年,基本確立了穆宗一房為李唐皇室正脈的地位。唐宣宗是穆宗的異母弟,敬、文、武三朝皇叔,雖然是憲宗之子,但到武宗之後,顯然已屬於皇室庶支,何況他的生母身分較為低微,這給他繼位的正統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唐宣宗繼位後的所作所為,首先都是為了樹立自己統治的正統性。
一方面,他極力渲染自己與唐憲宗的父子之情,甚至將唐憲宗神化,連選取宰相,都要在憲宗的牌位前禱告。透過此番操作,向朝野宣示自己的皇帝身分是直接繼統於唐憲宗,具有十足的正統性。
另一方面,他極力想把自唐穆宗以下四朝定性為「偽朝」,從而給自己一個「撥亂反正」的定位。儘管二十多年前唐憲宗的死並無定論,但唐宣宗「咬定」,郭太后和唐穆宗母子參與謀逆和弒殺君父的行動。唐宣宗上位後,對此案株連甚眾,大中2年(西元848年)5月,郭太后在興慶宮不明不白的死去,史書說「太后暴崩,上(指唐宣宗)志也」。意思是,郭太后的死,是有人按照唐宣宗的意思做的。
在唐宣宗看來,唐穆宗既然是弒殺君父上位的,那麼他和他的三個兒子的統治自然就不具備合法性。唐宣宗因此指使手下人,將穆、敬、文、武四朝定性為偽朝,一度要把這四個皇帝趕出太廟。但因為這個認定波及面太大了,對朝臣、對社會的衝擊極大,所以,唐宣宗對於穆宗是逆黨、四帝是偽朝的定性,最終未能獲得群臣的支持,只能不了了之。
在此情況下,唐宣宗透過盡反唐武宗之政的做法,向朝野宣告,要把穆宗以來的偽政統統恢復過來。這樣,他就可以將自己擺到對李唐王朝具有「撥亂反正」之功的位置上。
但是,問題出現了。
如果唐宣宗反的是穆宗、敬宗或文宗朝的人事和政策,那或許是好事,因為這幾朝均無大作為,反著幹,興許可以幹出一番大事業。偏偏唐宣宗接任的武宗朝,在權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政治上多有改制和作為,取得了不俗的政績,現在,他為了反對而反對,出於樹立正統性而反對,結果,在政治和經濟上開起倒車。
以司馬光為首的傳統史家,對唐宣宗統治的大中時期多有溢美之詞,美其名曰「大中之治」,但實際上,從他繼位後急於證明自身正統性的行為開始,已經註定其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諸方面都是一次大倒退。
【內容簡介】
從秦到清,誕生多少英雄好漢,有人抓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例如西魏掌權者宇文泰、成吉思汗鐵木真;有的誤判情勢,失去唾手可得的江山──後燕君主慕容垂、楚霸王項羽;有的則被權力裹挾前行,當了王還無法掌握命運,例如清順治和末代皇帝溥儀;這些人的唯一共通點是,有一刻曾經權力在握,但人生結局卻大不相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某種時刻,能和權與利非常靠近,你會怎麼取捨?走對了,就活成了帝王將相,成就一番大事業。選錯了,可能就此功不成、名不就,與富或貴擦身而過。
本書作者艾公子,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的團隊筆名。這是一個擁有500萬粉絲的自媒體,其文章更創下5億閱讀量,曾獲「優質創作者大獎」、「年度最具影響力獎」等稱號。
由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三個人共同創作。
這本書精選了38位影響中國歷史的帝、王、將、相,他們的一生寫照,堪稱典型在夙昔,足以成為現代人借鏡的成敗模式──面臨人生的關卡時,你怎麼選擇眼前的路?
◎王朝開拓者:沒有人是輕鬆走來的……即使是欺負小孩搞篡位
.秦始皇很勤政,每天閱公文120斤才休息,廢分封、修馳道、統一度量衡……他樹立了中國的大格局,影響幾千年,卻糾結在生與死,留下暴君形象。
.趙匡胤很早就決定叛變,軍隊裡全是自己的人脈,但叛變前一天,他猶豫了,還得靠姐姐用擀麵棍敲定他自己當皇帝的決心。
◎守業比創業更難,富爸爸往往是敗因,怎麼掙脫?
.唐宣宗處處模仿太宗,想打造另一個貞觀之治。他明知治國要用忠賢,但實際用人時,卻還是重出身不重能力,所以宣宗朝無賢臣。
.清朝嘉慶君總被批評讓清朝由盛轉衰,但那些貪污腐敗,都是先帝留下的坑。其實他嚴懲貪官、體恤百姓、鎮壓白蓮教,卻還是挽不回大清盛世。
◎能力再強,也抵不過猜忌。功高必震主,鋒芒怎露怎藏?
.大漢第一名相蕭何為百姓謀福利、為大漢社稷奔忙,卻被懷疑有二心,就算把家人親戚交出去當人質,幫忙殺功臣,最終還是被劉邦丟進監獄。
.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周亞夫,一句話得罪皇上、皇后和太后, 先是被免去相位,又被漢景帝逮到機會逼死他……。原來說真話,是有罪的。
◎有能力的人很多,有風骨的很少,何謂「成功」,我自己定義:
.儘管被宋仁宗一貶再貶,范仲淹依舊對朝廷指出弊端、上書改革,
因為在他眼裡,沒有「站隊」,只有「站對」(站在對的一邊)。
.明知南宋打不過元兵,文天祥仍出兵應戰;即使妻小和宋恭帝出面勸降,文天祥仍不肯向元朝低頭。對他來說,要敗,也要敗得忠肝義膽。
每個人都有某個時刻,能和權與利非常靠近,你怎麼選擇眼前的路?看38位將相帝王,洞悉人生成敗模式。
【作者簡介】
艾公子(原筆名最愛君),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本書三名作者為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
鄭煥堅、吳潤凱均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艾公子團隊目前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疑案裏的中國史》等系列暢銷書。
「最愛歷史」公眾號自2017年5月創辦以來,堅持深度報導式的歷史寫作模式,聚攏百萬粉絲,躋身微信原創歷史類公眾號前三名。曾榮獲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體」、2019年度UC大魚號「U創大獎」、2020年度今日頭條「優質創作者大獎」、2021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等稱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