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在歷史愛好者的心目中地位很高,被封為「戰神」。

這可能主要得益於小說和演義的影響。在傳奇和演義裡,李靖很風光,是「風塵三俠」之一,有紅拂女知己;又是托塔天王,是哪吒父親。但這些,基本都是附會和傳說,跟真實的李靖沒啥關係。

真實的李靖,一生的政治處境挺凶險的。

史書說他一度「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是抑鬱,至少也是鬱悶。

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為何內心如此難受?

因為,皇帝對他不放心。

對於李唐帝國的領導核心來說,李靖是個有政治「汙點」的人。

早在李淵密謀反隋的時候,李靖就幹過一件事:自鎖上變(按:帶著枷鎖, 進京報告別人叛變的消息)。李靖打算到揚州向隋煬帝告發李淵的陰謀,效忠隋王朝,應該大大有賞。

但為什麼要「自鎖」—給自己戴枷子?這不是表明自己是待罪之人嗎?

我們只能這樣理解這件事:李靖參與了李淵的密謀事業,但由於意志不堅定,想戴罪立功。

沒想到,李淵的勝利來得太快,李靖走到半路,長安已經淪陷。李靖被抓了,李淵準備處決他,以儆效尤。

臨行刑前,李靖大喊:「公(指李淵)興義兵,欲平暴亂,乃以私怨殺壯士乎?」

李靖是出了名的話少。史書記載,他在朝廷上經常嘴巴嚅囁半天,說不出一個字。

如果你以為李靖是武將出身,大老粗不會說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時人對他的評價是「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說明李靖文武雙全。不說話,是不想說話,不是不會說話。

要把話留到最關鍵的時候說。

李靖能力太強,所以李淵、李世民不放心

要不是李靖才堪大用,他早已死過好幾回了。

基於對李靖的極度不信任,李淵長期把他放在邊疆地區任行軍總管,一方面是利用他的作戰才能,另一方面則考慮用得不順心就殺。

大唐初期,蕭銑以梁朝皇族後裔的身分,趁著亂世,控制長江流域大片土地,定都江陵,仗著水勢與李淵對抗。

李淵派李靖去打蕭銑,這是一場以少打多的戰爭。

一聽到李靖的人馬受到蕭銑的阻擊,無法推進,李淵就莫名發怒,暗地裡下手詔給硤州刺史許紹:殺掉他。

不用罪名,祕密處決。

可以看出,已經貴為皇帝的李淵,一直放不下對李靖的恨意。

許紹認為李靖是不世出的戰將,所以不僅沒有下毒手,而且為他請命,李靖這才逃過一劫。

沒有證據表明李靖知道這個要命的密令。他不說話,沒有申辯,也沒有表忠心,只是很快就以率兵八百擒獲五千俘虜的戰績,做出回答。

李淵很高興,在朝中說「使功不如使過」,還給李靖下手詔:「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

李靖沒說話,第二年出奇謀,一舉把蕭銑滅了。

李淵論功封賞沒得說,然後把李靖弄到了嶺南,「賞」得更偏僻了。

李世民上位後,李靖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要職,成為朝廷重臣。但這些也是表面功夫。李靖能力太強,邊境有什麼亂子,領兵作戰非他莫屬。許以高官厚祿,僅是李世民撫慰和籠絡李靖的手段。

李世民一副「你辦事,我放心」的樣子,其實骨子裡和他父親一樣,對李靖極不放心。

貞觀3年(西元629年),李世民下詔派出幾路大軍討伐東突厥,由李靖擔任總指揮,而受他節制的幾路大軍首領,爵位大多都比李靖高。

這就是李世民的高招:李靖—不得不用之人,也是不得不防之人。

李靖沒有說話,上了戰場,又是捷報連連。第二年春天,俘虜了頡利可汗,取得徹底勝利。用太上皇李淵的話說,這是自劉邦遭遇白登之圍以來,對抗外族的最偉大勝利。

在慶功會上,李淵自彈琵琶,李世民親自起舞,場面和諧歡快。李靖作為前線總指揮,卻享受不到這歡快的氣氛。

綜合史書記載,在李靖打勝仗前後,接連兩任御史大夫都彈劾了他,罪名是攻破頡利可汗牙帳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

李世民出馬了。他召見李靖談話,把他斥責了一頓。

李靖沒有申辯,連連點頭謝罪。

然後,兩人沉默了許久,李世民才說,前朝有個名將史萬歲,也曾大破突厥,然而隋文帝有功不賞,最後還把他暴殺於朝堂之上。他最後說:「朕則不然,錄公之功,赦公之罪。」意思是,我不是隋文帝那樣的人,對你有功要賞,有罪不罰。

看到沒,李世民不但用史萬歲的遭遇對李靖進行敲打,而且未加核實就強調李靖有罪,只是自己寬宏大量不追究罷了。於是對李靖加官晉爵、給予實物獎賞。

過了沒多久,李世民又找到李靖,對他說:「此前御史大夫對你的彈劾是無中生有,我已經查明了,你不要往心裡去。」

為大唐立功,卻只有猜忌和誣陷等著他

李靖64歲那年,以足疾行動不便為由,請求退休。

李世民欣然同意,沒有挽留。緊接著對李靖又是一通名為褒揚、實為訓誡的說教,說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止步的人太少了,多數人才雖不堪或身體有病,還是不願放棄職權。

第二年,吐谷渾(按:為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民族與古代國家)入侵涼州。

李靖太能打了,唐太宗知道非起用李靖不可,賜給他一根拐杖。

李靖出征,果然大破吐谷渾,再一次用勝仗說話。

但他永遠逃不過那個魔咒:每次大功告成,即有凶險隨身。

這一次是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按:音同贈)生等人告他謀反。

李世民的處置方式頗有意思,據史書記載是「命法官按其事」,命令法官核實李靖謀反之事。好像巴不得找到李靖謀反的證據一樣,可見他心裡仍然相信李靖會謀反。

最終當然查無此事,高甑生等人因誣陷而被流放。

李靖仍舊沒有說話,把自己關在家裡,連親戚都很少見,相當於自我軟禁。

後來,李世民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恨李靖不盡心傳授,也誣告李靖謀反。

李靖為何屢遭同僚誣陷?

李靖確實是大唐第一名將,南、北、西三面軍事危機都靠他搞定,可太能幹了,容易招人嫉妒。

李靖從不多說話,從不解釋,只是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用一場又一場的勝仗,堵住這些誣陷和質疑。

哪怕到了晚年,垂垂老矣,他仍然自信,刻意表現出積極效忠的態度。

貞觀18年(西元644年),李世民要征高句麗,故意試探李靖說:「你一生戎馬征戰,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我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現在只有東邊的高句麗尚未征服,你怎麼看?」

李靖說話了,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說這麼多話。

他說:「臣往者憑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唯擬此行。陛下不棄,老臣病期瘳矣。」

他把此前的戰功全部推到皇帝身上,然後表態征高句麗自己能隨行,希望皇帝不要嫌棄自己年紀大,一身病。

這一年,他74歲。

皇帝當然沒有同意。他只是試探一下,然後走了。

這下,年邁的李靖應該長舒一口氣—皇帝對他徹底放心了。

【內容簡介】

從秦到清,誕生多少英雄好漢,有人抓住機會,成就一番事業,例如西魏掌權者宇文泰、成吉思汗鐵木真;有的誤判情勢,失去唾手可得的江山──後燕君主慕容垂、楚霸王項羽;有的則被權力裹挾前行,當了王還無法掌握命運,例如清順治和末代皇帝溥儀;這些人的唯一共通點是,有一刻曾經權力在握,但人生結局卻大不相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某種時刻,能和權與利非常靠近,你會怎麼取捨?走對了,就活成了帝王將相,成就一番大事業。選錯了,可能就此功不成、名不就,與富或貴擦身而過。

本書作者艾公子,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的團隊筆名。這是一個擁有500萬粉絲的自媒體,其文章更創下5億閱讀量,曾獲「優質創作者大獎」、「年度最具影響力獎」等稱號。

由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三個人共同創作。

這本書精選了38位影響中國歷史的帝、王、將、相,他們的一生寫照,堪稱典型在夙昔,足以成為現代人借鏡的成敗模式──面臨人生的關卡時,你怎麼選擇眼前的路?

◎王朝開拓者:沒有人是輕鬆走來的……即使是欺負小孩搞篡位

.秦始皇很勤政,每天閱公文120斤才休息,廢分封、修馳道、統一度量衡……他樹立了中國的大格局,影響幾千年,卻糾結在生與死,留下暴君形象。

.趙匡胤很早就決定叛變,軍隊裡全是自己的人脈,但叛變前一天,他猶豫了,還得靠姐姐用擀麵棍敲定他自己當皇帝的決心。

◎守業比創業更難,富爸爸往往是敗因,怎麼掙脫?

.唐宣宗處處模仿太宗,想打造另一個貞觀之治。他明知治國要用忠賢,但實際用人時,卻還是重出身不重能力,所以宣宗朝無賢臣。

.清朝嘉慶君總被批評讓清朝由盛轉衰,但那些貪污腐敗,都是先帝留下的坑。其實他嚴懲貪官、體恤百姓、鎮壓白蓮教,卻還是挽不回大清盛世。

◎能力再強,也抵不過猜忌。功高必震主,鋒芒怎露怎藏?

.大漢第一名相蕭何為百姓謀福利、為大漢社稷奔忙,卻被懷疑有二心,就算把家人親戚交出去當人質,幫忙殺功臣,最終還是被劉邦丟進監獄。

.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周亞夫,一句話得罪皇上、皇后和太后, 先是被免去相位,又被漢景帝逮到機會逼死他……。原來說真話,是有罪的。

◎有能力的人很多,有風骨的很少,何謂「成功」,我自己定義:

.儘管被宋仁宗一貶再貶,范仲淹依舊對朝廷指出弊端、上書改革,

因為在他眼裡,沒有「站隊」,只有「站對」(站在對的一邊)。

.明知南宋打不過元兵,文天祥仍出兵應戰;即使妻小和宋恭帝出面勸降,文天祥仍不肯向元朝低頭。對他來說,要敗,也要敗得忠肝義膽。

每個人都有某個時刻,能和權與利非常靠近,你怎麼選擇眼前的路?看38位將相帝王,洞悉人生成敗模式。

【作者簡介】

艾公子(原筆名最愛君),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本書三名作者為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

鄭煥堅、吳潤凱均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艾公子團隊目前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疑案裏的中國史》等系列暢銷書。

「最愛歷史」公眾號自2017年5月創辦以來,堅持深度報導式的歷史寫作模式,聚攏百萬粉絲,躋身微信原創歷史類公眾號前三名。曾榮獲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體」、2019年度UC大魚號「U創大獎」、2020年度今日頭條「優質創作者大獎」、2021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等稱號。

《活成了帝王將相》/ 艾公子
《活成了帝王將相》/ 艾公子
#李靖 #李淵 #李世民 #戰神 #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