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俄羅斯軍隊決定率領11.5萬赫松居民撤退到第聶伯河左岸,以防大壩潰堤。以普丁在俄羅斯的高民意支持度,可以支撐基於生命安全考量所做的政治決策。赫松在10月5日被納入俄羅斯憲法的主權範圍,已公投入俄,但不受國際承認。北約率烏軍進入赫松,侵入俄國領土的壓力就轉到了西方。全球的通膨與糧食危機水漲船高,西方亦使自己受困在北約東擴的戰爭泥沼中。
今年峇里島的G20領袖峰會聚焦在中美元首的面對面談判。中俄朝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促使東協在中美競合關係中向中國傾斜。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在二十大後首訪北京,越南成為緩和南海爭端的代表國家。美國強化聯盟內的領導地位,引發中俄伊朝更加尋求大歐亞安全戰略的合作,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的擴員代表非結盟國家一方;另一方是北約與西方陣營,那些希望加速加入軍事聯盟的戰略斷層帶國家更容易深陷集團對抗的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所誘發的軍備競賽在軍控體系崩壞的時代,潛藏世界大戰的隱憂。戰略斷層帶的特徵就是:美軍在自由國際主義的意識形態旗幟下,軍事介入文明衝突和主權爭議的戰略斷層地帶。
俄烏軍事衝突顯示美國操控代理人戰爭的軌跡過程,長期培養親西寡頭、代理人機構和媒體人,並發動顏色革命以控制其政權。美國使烏克蘭往北約軍事化的方向發展,作為牽制俄國的炮台,其結果是烏克蘭不能享受北約的保護傘好處,反而促使芬蘭和瑞典放棄中立國家政策加入北約尋求庇護。美國希望通過俄烏戰爭一石三鳥拖垮俄國,但目前看來,通膨先拖累了歐盟,犧牲了烏克蘭,且喪失了亞非拉國家的長期信任。
美國著名攻勢現實主義戰略學者米爾斯海默認為,911事件之後美國外交有三個失敗行為:一、布希主義的中東戰爭與阿拉伯之春的顏色革命;二、北約東擴的俄烏戰爭;三、交往政策下的中國崛起。依據米爾斯海默的想法,美國的門羅主義形成地緣上的安全概念,使美國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與蘇聯達成互撤飛彈的妥協,顯示地緣政治對手及所有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戰略同理心。俄羅斯以同樣的邏輯看待北約東擴到烏克蘭的威脅,而美國的例外主義卻可支撐北約有權力軍事介入任何地區,才釀成地緣對手反擊的戰爭災難。
他認為有界範圍的世界秩序特徵至少有三:一、現實主義秩序:強權之間犧牲對手獲取權力,意識形態從屬於安全競爭且經濟計算,以武力維護核心利益;二、意識形態秩序: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競爭,向全世界推廣各自信仰的普世價值。冷戰後的單極體系結束,削弱美國輸出意識形態的舊冷戰擴張思維;三、不可知的秩序:以民族復興作為國家間互動的本國凝聚力,對他國採取包容和務實態度。
俄羅斯奉行多極體系外交方針,包含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地區文明圈的支撐,維持全球權力平衡下的軍事合作和安全競爭的力量對比,比如上海合作組織抗衡北約與西方陣營。主權無大小而實力確有強弱,分歧控管在於充分考慮各方利益;權力平衡在於實力的對比,因此,軍事聯盟的擴張變成新的安全困境,另一方也會尋求組織集團抗衡。俄羅斯有決心和意願要堅持地緣政治的立場,包括中國也是一樣。自由國際主義只能存在於美國單極霸權之中,這樣一來,一意孤行的單極便不復存在。
基於現實政治,複合型全球秩序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各國是需要謹慎評估自身國際行為與其所帶來的後果。(作者為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