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接近尾聲的時刻,距離2024總統選舉投票僅剩下1年,選民關注的焦點將會迅速進入國家安全議題,期待選出一位掌舵者帶領其團隊,幫助台灣度過極為艱險的未來幾年。
兩岸關係在我國過去30年的總統選舉中,始終都是影響投票的首要因素,然每次卻都不是決定統一或獨立的公投,而是對兩岸關係好壞或是進展急緩的集體調控。
以往台灣人民向北京表達不從或抗議,採取的多是相對廉價的選項,鍵盤有解氣的功能,選票有抗拒的味道。然而下屆總統選舉,面對的國家安全形勢已全然不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驟然躍升,愈見真實。過去許多民調一再顯示中共不會對台動武的民眾普遍心態,如今面臨嚴苛考驗。
台灣選民需要再一次展現智慧,認清1年後總統大選的投票不可當成統獨傾向的表態,因為兩岸終局不會馬上到來;而是面對和戰風險的抉擇,因為選舉結果都是切身利益。
九合一選舉中,「抗中保台」的號召未能形成導引投票關鍵因素的事實,除因地方性選舉之關注焦點並非國家安全議題,多少也受到俄烏戰爭及中共高強度圍台軍演之影響。「保台」仍是大多數選民的共識目標,而「抗中」是否仍為對台灣有利的唯一選項,已出現不同以往的思考。
近年來台海成為戰爭高風險地區,固然因地緣位置處於中美戰略競爭的前沿、軍事對抗的角力擂台,也因兩岸嫌隙擴大,互信蕩然,溝通管道斷絕,降溫機制缺乏,台灣人民於是被推向「要準備打仗」的巨大陰影之下。
國際社會對於台海走向軍事衝突的悲觀心理,美國擔憂中國大陸「敢於亮劍」的集體焦慮,自然對台灣是否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形成壓力,也對台澎防衛構想不吝指教:要調高國防預算,要建構不對稱戰力,要提供軍售貸款,要擴增武器彈藥儲備,要延長義務役期,要改革後備體制,要建構國土防衛部隊,要強固社會韌性等,不一而足。
上述外國政府及友人的建議,即使台灣照單全收,也需要好幾年的不懈努力,方能期待國防戰力有意義的實質進展。僅以兵役延長至1年為例,民國94年出生的役男如果高中畢業繼續升學,待116年大學畢業開始徵召入營服役,就已是國際與專家一再提醒台海戰爭風險的2027年了。
下屆總統在2024至2028年的任期中,將會跨越2027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第3任期結束、人民解放軍建軍百年、中共軍備全面武力犯台能力等多項關卡。然而短短數年內,我們未必能建立足以應對戰爭的實力。
台灣已有64年未經戰火,人民過去從電影獲得的戰爭印象,雖在烏克蘭斷垣殘壁與家破人亡的新聞畫面中得到了更真實鮮明的警惕,但仍懷抱避免戰爭,維持和平的高度期待心理。
美國在期中選舉之後,相對主動地尋求美中雙邊關係降溫,多項雙邊高層會晤開始恢復;世界多國領袖也藉由G20的機會,與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給予2020年末的整體國際社會營造了短期和緩的形勢。
拜登在「拜習峰會」後曾言,不認為中共會在短期內對台動武,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也稱,中美競爭在短中期之內應可緩和。我們也應把握機會,與世界強權相向而行,盡力降低台海戰爭風險,將兩岸「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交惡」視為爭取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必要途徑。
統獨還很遠,和戰在眼前,爭取時間,堅忍圖存,我們必須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