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世界都震驚,阿富汗局勢,瞬間突變。看著媒體畫面,顯示機場擁擠的逃亡人潮及軍用直升機的頻繁起降,引起人們想起1975年越南西貢淪陷的那一剎那。場景幾乎完全一樣,同樣都是美軍長期支持及參與戰鬥後的大撤退,同樣地看到人們為了生存,冒著生命的危險,逃離家園。人類歷史的悲劇,屢次重現,這還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嗎?
阿富汗事件引起台灣政治圈的廣泛討論,也可引以為戒。阿富汗軍警有著30:7的兵力優勢,而且擁有絕對空中優勢武力與裝備著美軍相當的新式步兵,但缺乏戰鬥意志,毫無作戰能力,9天內就讓山河變色。美國是以其國家利益為盤算核心,有著動態改變的特質,一旦有損及或不符美國國家利益,則會立即改變政策,甚至可能倒戈不支持原來的朋友或甚至盟友。雖然台灣與阿富汗不一樣,台灣擁有第一島鍊的地緣優勢,控制東北亞的海上航運,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所以美國會協助我們。
第一島鏈是以華盛頓的角度來思考整個遠東地區的安全。以美國國家利益矩陣分析,利益強度分四級:生存、重大、主要及邊際利益來看,台灣只佔有經濟上的主要利益,無法在其本土防衛、國際秩序及提升國際社會價值等因素上,跨越至重大利益。美國的軍事干預是一定要達到生存及重大利益,才有用兵的可能。
第一島鏈是就地緣政治學理上的探討,在實務面或許有不一樣的看法及執行方案。1949年到1951年間,美國沒有關心過台灣的安全;1979年又停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就是明顯的證明,國家安全實務的運作與第一島鏈理論有極大差距。
航空母艦若沒有艦載機,即使不沉,但喪失航空戰力,也是無用。台灣各機場暴露於大陸戰區飛彈涵蓋下,機場跑道癱瘓,飛機無法順利起降,就無法擔任航空母艦的角色了。換句話說,台灣擔任不沉航空母艦是要有相對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對台灣的轟炸,就是將日本大多數的空中武力在地面摧毀,使其無法支援美國反攻菲律賓的登陸,說明台灣能否扮演航空母艦取決於自我防衛能力的強弱。
美國支持台灣建立可恃之戰力,以有利於美國對亞太地區安全,扮演平衡槓桿的角色。每年同意對台軍售的項目、品項、型號即可達到此目的,既有助於其自身國防武器產品的銷售,獲得相當利益,又可對亞太及兩岸間的安全關係發展,藉由對台軍售的操控,轉用於兩岸間政治談判的籌碼。雖然美國從不就軍售項目,與大陸協商,然而出售武器的類別,就是一強烈的政治信號。
台灣確實不是阿富汗,兩者面臨的安全環境更是相差甚遠,但背後主角還是美國,其國家利益的考量也不會改變。我們當然不希望美國在越南及阿富汗大撤退的慘況發生;然而,我們也不能陶醉於2021年是美台關係最好的時刻。世事無常,常有變化,值得我們深思警惕。
(作者黃丙喜為國家公益協進會理事長、辜存柱為美國應急管理協會台灣代表)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