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民調,拜登總統支持度雪崩式下滑至33%,甚至低於川普卸任前的34%。拜登就職短短1年,已消耗掉幾乎所有光環,甚至有每況愈下的趨勢,美式民主難以因應疫情困境,與大陸呈現鮮明對比。

美每日感染數 逾陸2萬倍

拜登以有別於川普的「老派政治」風格當選,強調嚴謹、耐心、崇尚價值而非利益,但這些特色與承諾卻在不到1年內破產。阿富汗撤軍荒腔走板,量化寬鬆以鄰為壑,就連川普最為人詬病的防疫,拜登上任後也只是更為惡化。在有疫苗與新藥的情況下,美國2021年確診死亡人數高於2020年,幾乎可以說是「還川普公道者必拜登」,難怪川普有底氣痛批拜登當選是「國家的災難」。

美國在1月10日創下單日感染143萬人的史上新高紀錄,但拜登政府依然不封城、不停課的淡定,表示對於防疫已是棄守狀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坦率指出,「大概每個人最後都會感染Omicron變異株」,美國現在只能期待疫苗能夠減輕重症比例,讓社會與病毒共處。

說拜登防疫比川普做得更差,可能過於結果論,比較中性的說法是,拜登也無能為力。美國聯邦與州的權力分立,憲法對個人自由的保障,讓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權力去根絕病毒的傳播;既然做不到清零,藉由「大家都感染」來達成群體免疫,就是任何一位美國總統不得不的選項。

大陸管控疫情與美國成鮮明對比,最新7日平均數,美國平均每日染疫人數是80萬3647人,大陸為172人;美國平均每日確診死亡人數1961人,大陸為0。以大陸人口是美國4.3倍來換算,則美國每日感染人數,約是大陸的「2萬倍」。

有人懷疑大陸數字的真實性;數字可以懷疑,但大陸工廠快速復工、出口大幅增加則無法懷疑,台灣對大陸出口與獲利提高也無須懷疑,大陸境內大多數人生活維持正常,同樣無法懷疑。

那麼,擁有14億人口,2萬2000餘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何以越南、蒙古、俄羅斯等鄰國都有明顯疫情,大陸染疫率卻能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答案在於,大陸的執行力。

在歷經武漢的教訓後,現在大陸只要察覺疫情的任何風吹草動,就會選擇「長痛不如短痛」,以鐵腕立即切斷病毒可能的傳染路徑。目前大陸有數座城市,上千萬人口處在封城的狀態;固然封城的許多措施影響到一般人民的民生需求,若在美國很可能通不過憲法檢驗,但從結果來看,的確達到阻止疫情傳播的效果。

陸封城穩疫情 疫苗贈友邦

如果說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是霸權的搏鬥,那麼現在的中美競爭更多是階級的鬥爭。美國就像是壟斷資本的地主,希望中國大陸永遠停留在「廉價勞動力」的佃農狀態;但北京希望為自己的人民保留更多的勞動所得,不要永遠為別人作嫁。

資本家的剝削是人性,勞動者的反抗也是人性,勝負只在勞動者是團結起來,還是被各個擊破。美國一直以「自由世界的領導者」自詡,認為美式民主可以作任何國家的榜樣,但在疫情時代,美國的光環已經不再耀眼,人們清楚發現,美國其實是把自己的問題,轉嫁成為全世界其他國家的負擔。

為了防範疫情,美國加購了總需求倍數的疫苗,讓每一位美國人民有3、4種疫苗品牌可供選擇,排擠窮困國家的疫苗需求;美國政府不斷舉債以現金紓困,再放任美元貶值以達到「財政赤字貨幣化」,讓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共同為美國政府分攤債務。

美國通膨率飆到40年新高的7%,意即美元貶值了7%,也就是說各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價值縮水了7%,這是疫情下美國「以鄰為壑」的一個顯證,讓世人對「美國優先」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另一方面,疫情也凸顯了大陸的貢獻。大陸穩定了內部疫情,讓「世界工廠」能夠繼續為全球經濟運轉;中國大陸研發的疫苗,除了自行使用,也捐贈給其他國家,其能以常規冰箱保存的特性,對於落後國家更有幫助,也有效的防範重症與死亡。

在中美制度的競爭中,疫情證明了中國大陸是「Give」,而美國則是「Take」;西方式民主不是所謂「歷史的終點」,我們都必須學習謙卑。

#中時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