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雞蛋缺貨,因為正逢年關,民眾「蛋蛋的哀傷」很快變成了「蛋蛋的憤怒」。農委會說會調度「南蛋北送」來因應,也引來網路一片訕笑,因為平時不就是南蛋北送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身為蔡總統的愛將,主管業務出問題,還要勞動總統召開國安會議要求「落實春節民生物資、物價穩定措施」,豈不應該負荊請罪?

台灣民眾很愛吃蛋,每年每人平均要食用300顆雞蛋,比美國高、比日本低,蛋品是家庭常備食材的首選之一,因此缺蛋絕對是民生大事。這次雞蛋缺貨問題再次凸顯了台灣的農業相對規模較小,在生產端多屬於小農經營,在市場端亦屬於小型市場,因此,稍有供需波動,就會對上下游造成明顯衝擊。另一方面,由於生產者多屬於小農經營,產量、需求量的預測多屬於「主觀經驗」的推定,因此更容易產生過量高估,或大幅度減產的波動。

另一方面,近期國際飼料價格飆漲,讓蛋農的成本大增,因此不少蛋農透過減產、減少飼養的蛋雞數量來降低成本。此外,據報導,去年也發生雞隻疫苗不足的狀況,很多雞隻因為受禽流感影響而造成抵抗力下降,連帶引發其他疾病,去年就撲殺了300萬隻雞,雞蛋產量必然下降。以上狀況,農委會都沒有未雨綢繆,才導致今年民眾年關難過。

消費現象有一種「逆向長鞭效應」。過去「長鞭效應」是指在下游消費者端的需求波動,導致越上游的業者(原料生產者),依照下游的訂單所推估的相關預測數據誤差累積越來越多,以致上游生產者對未來銷售量的預測大幅失常。但這次缺蛋危機所發生的「逆向長鞭效應」,則是生產端的波折導致消費者有預期缺貨的心態,而加大購買量,因此缺貨問題更難解,何況遇上農曆新年,雞蛋需求正處高峰,讓供需不平衡的現象更惡性循環。

缺蛋問題不是只有這次,其實2019年國內也曾缺蛋長達半年,農委會還因此被監察院糾正,因此除了短期的因應措施之外,農委會應思考更周全的方案,讓國內的農業生產更為健全多元,才不會讓缺蛋危機一再發生。

尤其,近年來氣候變遷劇烈,各項農產、畜牧的生產有更多風險,為了提升經濟動物自身的抗病能力,民眾亦可支持更符合動物福利、讓動物得以健康生長的特色農場,如人道飼養、非籠飼養等,讓更多具有特色的農場可以建立新價值認同,取代紅海競爭。

從水果出口大陸受阻,到雞蛋缺貨,農委會一再後知後覺,處理方式倉促無章法,主委陳吉仲應該少點政治,多點用心在主管業務上了。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缺蛋 #雞蛋 #缺貨 #農委會 #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