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得償所願參選台北市長以來,其對台北市政的關注熱情,遠低於其對拋出政治議題的狂熱程度,也才會選在共軍實彈演習的關頭「哪壺不開題哪壺」,猛然拋出當選成立「國際事務局」的政見,藉此見縫插針炒熱選情的動機不難猜見,如此充滿「政治需求」、「即興式」的政見在過往政客參選過程中並不稀有,而陳時中援用這種老套打選戰,實則再度暴露其對台北市政空心本質。

根據陳時中的說法,成立國際事務局乃因台北作為首都,須跟隨國際脈動,積極與其他城市往來,組成城市外交隊;陳還冷不防地還加上「掙脫世界長久受限『一中』敘事的思考框架」一句。教人納悶的是,不過地方政府成立一個「小局處」,陳時中也能扯上「大中國」,未免小題大作。

有關成立新局處一事,表面看來只要在《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規定不超過32個局處的法定範圍內,並無不妥。然而,問題出在法律規定機關數量的上限太多,導致許多縣市長在任內拼命成立新局處,或藉此擴充員額滿足政治利益分配,或許以首長位置進行選舉酬庸;而成立新局處的業務,如果不是早在舊有局處的科室層級中承辦已久,就是採取「因人設事」的做法,承辦諸多虛耗公務預算的活動業務,再包裝成「創新業務」欺騙民眾。

也因此,才會產生明明中央都在推動組織改造,地方卻是還有餘裕機關可以填充虛浮業務與冗員的怪象。然而因為地方政府在憲法地方自治的保障下,得以高舉自主組織權的大旗,大量成立這些毫無核心職能,產生功能不彰、績效不佳的小局處,好讓當選的首長們方便安插人事進行酬庸,此事早已見怪不怪。

上述問題陳時中豈會不知?,但對陳而言,其考慮的根本不是組織調整後,中央與北市府的業務窗口對應合理性,那怕現在北市府也早有與外交、國貿等接應的業務機關,而是為了選舉,拚了命也要湊出一個新局處出來充數了事。

說穿了,陳時中話的前段都是為了後段「一中」二字鋪陳,而不是在參選前就已規劃要設立國際事務局,完全是選戰期間巧遇共軍演習,進而見獵心喜,欲將市政問題無限上綱到兩岸問題,堅壁清野式地綁架每一張綠營偏好的選票,好在北市三角督僵持局面中求得靠基本盤當選的最大可能。

陳時中冒出來的國際事務局,本質上就是繼2020總統大選民進黨大賣「芒果乾」得逞後,全黨遭遇縣市首長選情低迷之際,卻遇裴洛西訪台如此千載難逢的機遇,趁機將芒果乾更新為2.0版的又一選舉力作,連是什麼政見都談不上。陳時中再不努力惡補台北市政,老想靠炒話題打選戰,恐怕「空心中」的標籤將被貼上而難以撕除。(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選舉 #陳時中 #國際事務局 #業務 #台北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