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談在G20登場,全球矚目。從會後訊息來看,雙方氣氛平和,一時間美中關係似乎些許緩解,並將恢復若干溝通管道,可說雙方此前逐漸升溫的衝突似有降低趨勢。但對台灣而言,日漸陷入美中戰略核心區域的泥淖,以致淪為國際公認極可能引爆戰爭的熱點,未來如何避免烏克蘭化,避免淪為任何一方的籌碼或祭品,又或能拆除台海不安的引信,將是重中之重。除了考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外,行政官員更必須審慎面對,不能再繼續不知不覺、不知所措!
尤其在中國大陸崛起壓力下,似乎目前只是美中雙強對抗「中場休息」的一幕;兩國間既對抗也對話、既競爭也合作的新局勢依然持續。台灣無疑須審慎思考該如何自處?如何避免淪為兩強對撞下的籌碼或祭品?畢竟台灣處於兩強零和對抗的核心,面對國際客觀環境情勢越來越清晰,要捍衛國家利益,但也要避免國家安全受制於人。同時絕對不該持續地「狀況外」,更不能持續把籌碼壓在美方從未保證的軍事保護上,無視國際局勢的發展,或容認台灣的優勢外移!
於此同時,中國大陸也應審慎思考,台灣在半導體的國際產業鏈上舉足輕重,任何閃失或不穩定,引發的不只是區域性的衝擊,而是直接影響全球經濟且可能導致經濟大蕭條及國際危機。因此,中國大陸也應該以更宏觀的視野,妥善經營兩岸關係並避免衝突,以協助台灣維持在產業供應鏈上的優勢,並為兩岸開啟對話機會,以促成亞洲地區的穩定發展及國際回歸產業分工的常軌。
事實上,這場元首級會談本身雖然依舊是政治語言偏多,但也顯示未來美中關係中,經貿交流、財金與科技問題無疑是重中之重,甚至雙方競合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未來,台灣夾在中美兩強之間正如同夾心餅乾,可以靈活應變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綠營的持續無為、無能及粉飾太平的鴕鳥心態,恐怕只會持續減少;台灣廠商只怕越來越無法規避在美中兩大市場間做選擇的窘境。
特別是在美方全力試圖將生產鏈拉回美國製造,無疑在其已有的市場優勢之下,加速資金、技術、人才的回流及磁吸效應,而對台灣企業與廠商造成重大的壓力。這也是各方高度憂慮,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否將出現「去台化」的新趨勢?此一隱患影響深遠,絕不容政府漠視。
此外,會談雙方也對台海問題畫下紅線卻又意見分歧。尤其習近平公開表述,「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會後中方更釋出拜登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訊息,更凸顯其強硬立場。值得台灣各界警惕。
簡言之,中美間歧見難解,對抗風險依舊,臺海後續發展就更不可鬆懈,特別不能因為暫時的平靜而錯失及早準備的時機。畢竟,有凡事三思而後行,才有助於國際經濟與科技產業的持續正向發展,也才能降低兩強對撞的風險或誤判。至於台灣,則必須特別留意在中美趨向戰略穩定之際,不要還是整天強打芒果乾,貿然搞些去中化的把戲,否則變成台海穩定的麻煩製造者,恐將得不償失。
(作者為立委、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