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6月,台灣石斑、白帶魚、竹筴魚等海產被禁止輸入中國大陸市場後,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在12月8日再以註冊資訊不完整為由,先是宣布暫停輸入魷魚、午仔魚、秋刀魚等800多件海產品;隔日再傳出酒類、飲料、糕餅等多項加工食品也遭禁止輸入,受影響產值估計超過60億。衛福部對此抨擊中國官方註冊程序不透明,農委會也批評中方是在設置貿易障礙。
不過根據中方的意思,此次禁止台灣產品進口的法源依據,是去年4月即通過的最新進口食品註冊管理規定,所以先不論中方通過的這項新規定,是否符合兩岸同在WTO之下的自由貿易原則、是否有故意阻擋台灣食品進口的疑慮,台灣政府在第一時間將所有問題導向是中國刻意打壓、一切都是政治操作的說法,就是在規避政府事前應該為民間業者把關兩岸貿易法源變動,並提前輔導或排除潛在障礙的責任。
就算照食藥署事後說的,對岸只提供書面審查、註冊方式不透明,政府事前曾為此向中方提出抗議,或是提醒民間業者注意規定變動後可能產生的風險嗎?中方的規定和作法不夠完善固然可以批評也應該提出異議,但台灣政府的作為也不是毫無疏漏。現在禁止輸陸已成事實,再一邊抨擊對岸、一邊號召國內民眾多多消費國產海鮮和食品,只會更讓民間業者和大眾看出政府的慢半拍和無能為力,以及民間業者果然只能靠自己找出路的無奈。
別忘了早在更早之前,農產品輸陸遇阻、農民蒙受巨額損失,農委會就曾說過要協助輔導業者減少對中國依賴,分散海外銷售市場。結果農產品的輔導成效未見,現在又有更多產業受到影響,業者最好還是自己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