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質與地震專家的分析後發現,原來墨西哥市座落在一個沉積盆地之上,盆地內部的土壤及岩石比其周邊的地殼要更為鬆軟,當地震波到達城市地底時,在盆地內部形成共振效應而產生比平地更劇烈的地表反應。從事後的數據顯示,墨西哥城的振幅幾乎與400公里外的震央一樣大,搖晃持續時間是震央處的2倍,讓鬆軟的地質在盆地內,有如裝在碗中的布丁或果凍一般,只需輕輕搖晃,即可產生大幾倍的破壞力。

除了地形與地質的因素,過度開發和粗織濫造的建築結構也成為傷害的最大幫凶。此次地震後,墨西哥政府也學到慘痛教訓,強力執行國內各種建築物的防震係數要求與結構強化,並且建立聯邦級的防災救難機制,防堵下一次地震可能造成的傷害。而當時的政府在災後一週內,優先修復受到破壞的住宅、醫院、學校以及通訊、供水系統等公共設施,並逐漸將過於集中在首都的機關向外疏散,讓這塊「果凍」上的壓力能逐步減輕。

這場地震的教訓,也讓台灣不少學術機構感到憂慮,因為同為首善之區的台北,過去也曾是湖泊地形、四周又被山脈環繞,與墨西哥城同樣屬於盆地地形,一旦同樣條件出現,台北是否也會出現「果凍」困境?對於外界的疑慮,自2006年台灣地震研究中心(TEC)成立以來,就不斷地對台北週邊地形進行探測,並設立極為密集的探測站,對台北盆地進行3D掃描,就是為了找出可能預防的方法,避免同樣憾事在台北上演。

文章來源:From the Archives: 1985 Mexico City Earthquake

#地震 #墨西哥 #盆地 #果凍 #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