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烏牛欄社的巴宰族與鯉魚潭村巴宰族系出同源。〔謝明俊攝〕
南投埔里烏牛欄社的巴宰族與鯉魚潭村巴宰族系出同源。〔謝明俊攝〕
鯉魚潭村巴宰族過年設有祈福架,讓民眾可以將願望寫在竹片上祈福。〔謝明俊攝〕
鯉魚潭村巴宰族過年設有祈福架,讓民眾可以將願望寫在竹片上祈福。〔謝明俊攝〕

苗栗三義鄉鯉魚潭村平埔族系巴宰族人,從1761年就遷居本地至今,但因世代演變及深入的漢化,使得族名險些消失,許多中壯輩族人都不知自己是巴宰族,直到20年前族中耆老發聲正名,耆老潘大州更將祖厝部分設立巴宰族群文化聚會所,努力傳承語言文化,多年前,族人試圖向原民會申請正名並納入原住民族群,但未成功,巴宰族人並未放棄,將繼續努力能讓巴宰族名永遠流傳下去。

乾隆26年,也就是1761年,史籍登載平埔族岸裡社巴宰族人潘敦仔率壯丁入墾鯉魚潭,始納田賦,是巴宰族人世居鯉魚潭村的開始,因此鯉漁潭村的巴宰族人都姓潘,都是潘敦仔及族人的後裔。

1766年,潘敦仔因率壯丁協助平定打哪叭溪〔今西湖溪〕原住民與漢人械鬥事件,獲得乾隆皇帝召見,御賜「大由仁」名號,並賜朝珠、瑪瑙、晶瓶、玉碗等寶物,成為巴宰族最著名的英雄人物。

但隨著漢化日深,以及後來日據時代日人暴力管理,讓許多鯉魚潭村的巴宰族人都不知自己是巴宰族人。據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理事長潘英琦指出,早年的巴宰族生活領域,包括現今台中后里、豐原,並有部份族人遷居至南投埔里愛蘭村烏牛欄社,但都因四散分居,使得巴宰族人漸漸不知自己源來,包括潘英琦本身。

巴宰族的恢復族名運動,是從烏牛欄社開始,約20年前,潘英琦的大伯及父親潘大州也開始發起將巴宰族語言文化傳承下去,潘英琦等青壯輩才出面承接這個使命,還將自家祖厝側房改裝成巴宰族文化聚會所,陳列許多過去族內文書資料及生活器具等文物,提供民眾更能深入了解巴宰文化。

4年前,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謝修璟,因緣際會下得知鯉魚潭村巴宰族,前來實地了解後帶領學生全力投力協助,有系統地將巴宰族聚落文化等資料整理出來,還成立網站讓所有民眾可以隨意上網查閱,讓更多人能了解巴宰族。

潘英琦等族人曾經試圖向原民會申請將巴宰族正名列入原住民族群,但因相關的資料不足,因而未能成功,但族人在過年的祭典活動中,舉牌表達他們想要正名的決心,將繼續努力恢復族名。

#巴宰族 #原住民 #鯉魚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