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綠能園區是循環經濟指標簽約3年餘,汽化發電廠仍未運轉,廚餘發電廠惡臭未改善。市議員吳敏濟1日抨擊環保局僅開單告發無濟於事,市府每年還淨投入7千多萬元,要求雙方修改契約重訂權利義務。環保局強調,依參案契約訂有定期檢討規定,基於市民最大權益積極檢討合約,以達到民眾、政府、民間機構三贏為目標。
吳敏濟指出,外埔綠能園區BOT促參案,環保局要負責廚餘發電廠進料的收運、自備車輛機械、衍生物沼渣和沼液清除處理,還要支付每公噸進料1千元的處理費給廠方;加人事成本、油料及維護費用等,政府每年淨投入的成本高達7千餘萬元,尚未計入前期投入的購車及設備成本折舊等。
吳敏濟說,廚餘發電11月份平均每日進料為74公噸廚餘,已達合約數量100噸的3/4運作順暢。備受批評在惡臭問題,主要在於廚餘回收車是在開放空間進料導致酸臭味四逸;令人聯想到在2008年因環保抗爭關閉的外埔有機堆肥廠,環保局已開單告發9次最高30萬元,但問題遲未解決。
吳敏濟認為,無論是廚餘發電或是稻桿汽化發電,理論上都是潔淨的綠色能源,怎麼還是惡臭不堪;承諾有價回收稻桿替代焚燒稻田,最後取消回收就失信於民。
簽約已過3年修約週期,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從修改契約,重新訂定權利義務著手。
環保局表示,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去年啟用開始回收生廚餘,採用廚餘厭氧及稻稈氣化的雙核心發電技術。第一期廚餘厭氧發電已完工,今年6/15日起已與台電完成併聯發電。為加速稻稈去化,農民可選擇益菌肥、農業局稻桿剪段翻堆補助等方式,避免露天燃燒共同為清新空氣而努力。
環保局強調,有關廚餘發電進料場所未密封致瀰漫臭味,作業區將保持關閉,增加除臭系統效率並適時消毒;有機物雜質暫存區要求以帆布覆蓋,減少臭味逸散;ROT廠商已找專業廠商規劃改善方案,規劃加裝除臭罩,預計明年1月底完成,市府將持續監督施作進度及改善狀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