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26日報導,由於不滿台灣將在立陶宛首都設立「台灣代表處」,中國大陸對波羅的海小國祭出貿易武器,試圖報復這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國家;但分析人士認為,北京非正式地停止與立陶宛本來就有限的貿易關係,警告對象並非立陶宛,更多的是衝著歐洲其他國家而來。
隨著立陶宛與台灣同意互設代表處,以深化兩國之間的關係;作為警告,北京召回駐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大使,並將立陶宛大使驅逐出北京。大陸還祭出經濟制裁,中斷直通立陶宛的貨運列車,停止審核、批准立陶宛農業、畜牧業與木材業的出口許可證。
立陶宛國家食品暨禽畜管理局(SFVS)局長斯塔斯克維丘斯(Mantas Staskevicius)證實,自2021年年初以來,和大陸針對某些項目出口許可的討論,已變得愈來愈困難。北京更在沒有解釋下已停止審核與認證程序。
他表示,「迄今為止,我們辦公室還沒直接接到任何問題或跡象,足證雙方貿易會終止;但1個月前大陸與我們聯絡,並給我們一份清單,我們的一家啤酒出口商慘遭除名」。
這種貿易策略之前就在大陸與澳洲之間上演過,當時澳洲煤炭、葡萄酒與牛肉出口成為北京針對的項目。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歐洲與大陸關係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認為,相較於澳洲在經濟上相當大的程度必須仰賴大陸,北京與立陶宛之間的貿易往來卻微不足道。
他進一步解釋,大陸對立陶宛的任何經濟影響力都相當有限;換言之,透過貿易報復,北京其實在向歐洲其他國家傳遞明確資訊,如果膽敢在台灣議題跨越紅線,後果自負。
報導中強調,雖然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卻將台灣視為一省,更強烈抨擊分裂主義。事實上,大陸對國際社會任何支持台灣的舉措愈來愈敏感,而台灣堅持自己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更讓其不滿。
儘管立陶宛和台灣還沒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但雙方友誼不斷升溫,立陶宛更慨然捐助疫苗,抨擊北京侵犯人權與民主自由,更退出由大陸主導的多邊組織。
相較之下,歐盟雖然批評大陸侵犯人權,但態度上更為謹慎。先前歐盟與北京針鋒相對的相互制裁,才讓歐盟於5月暫停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SOAS China Institute)所長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北京對立陶宛的脅迫手段,損及大陸在歐洲甚至在全球的形象與地位,又不太可能實現其目標,至少在扭轉立陶宛對台政策上很難奏效」。
他強調,「最根本的問題是歐盟願意在此一議題上挺立陶宛到甚麼程度。由於部分歐盟成員和北京關係密切,想要建立支持立陶宛的強大統一戰線恐有困難」
大陸官媒則祭出嚴厲言詞,稱立陶宛為小丑並發表多篇評論;這些評論都高舉雙邊貿易往來,並威脅隨時會將之中斷。《環球時報》社論更呼籲北京擬定斷交計畫。
對此,英國諾丁罕大學任教的德裔學者佛達(Andreas Fulda)認為,這類攻擊意料中事。「由於缺乏真正影響力,北京會持續以宣傳詆毀立陶宛政府」。
隨著立陶宛也加深與美國關係,而美中關係又愈來愈對立,以及華府對台灣支持與日俱增,美國甚至支持立陶宛反對「北京單邊侵略行動與政治壓力」,立陶宛政治領導人似乎在賭追隨美國的保護可以過得更好。在出現這項結論前,立陶宛可能以透過歐盟和波蘭、德國進行討論。
立陶宛在聲明中強調,「決心像歐盟與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尋求與台灣的互利關係。我們希望立陶碗與北京關係在近日出現的問題,能在相互尊重與國際法的基礎上,以外交手段解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