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結合了自身擁有的基本欲望、透過生活獲得的經驗、在社會環境中受到的影響、以及身旁人們的期待,形成一個「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基準,這個就是「理想我」。但是,「理想我」一定會與「現實我」有差距(gap),差距越大對自己就產生越多的負面評價,不管別人怎麼讚美,自己都不會感到滿足,也無法認同自己。
如果無法達到令自己滿意的位置,就覺得沒有意義,因此也總是覺得「我不夠好」,或是抱持「我可能會被拋棄」的想法,飽受折磨過活。這種為了戰勝對自己存在感到的不安與恐懼,成為不斷與他人競爭且總是要贏的好勝心。就算自己沒有意識到競爭的心態,但是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如果落後的話,就會感到非常惶恐。
在競爭中渴望贏過對手的心情,有時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優秀。
因為對自己的評價是負面的,所以經常提前預測自己會失敗,但又不想面對,於是為了保護自己,事先迴避可能會引發自卑感的問題,反倒藉由尋找他人的缺點並加以批判,來展現自己是對的,或是搶先證明自己的優越性,以免對方發現自己的弱點。
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自我保護傾向」(safe guarding tendency),也就是說,一直認為自己必須是最優秀的想法,是源自於要保護自卑的自己所引發的自我保護傾向。總覺得要做到最棒的人,內心是不安的,他們為了要爬到自己期望的位置,並且要守住那個位置而終日惶惶不安,即便達成目標,也會因為沒有其他目標而開始焦慮。這種想要保護自己的「安全欲望」對人類來說,很接近本能,就像是昆蟲會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來適應周邊的環境。
自我保護傾向會以很多型態出現,其中之一就是「猶豫」,當面對任何問題時,不會積極地解決問題,而是責怪他人或是責怪周邊環境,這時候發脾氣,很大的目的是為了將自己的挫折感或是羞恥心轉嫁到對方身上。
或者,也有一種情況是認為預想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可能,就事先放棄以「保持距離」來迴避。雖然保持距離十分重要,但是這裡卻反而將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後推延,而過度沉浸在次要問題中。或者也會出現態度消極、只付出有限的努力,或是在沒有完成事情的情況下,推延解決問題的狀態。
佑寧的情況也是因為這種自我保護傾向很強烈,所以自動以競爭型態來啟動防禦機制。但是將他人當作競爭對象時,別人自然地會覺得佑寧不好相處,因為這樣的人擔心別人會無視自己,所以時常像一隻刺蝟一樣豎起尖刺,當然沒有人會想靠近。換作是我,也不會想接近那些豎起尖刺警戒防備的人啊!如果一直處於豎起尖刺的狀態,也許有一天環顧四周時,會發現只剩下自己一人,留下來的只有無限的孤獨與空虛。說不定佑寧現在的處境,再往下一步就會變成這樣了。
(本文摘自《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大好書屋)
【內容簡介】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
打開FB與IG,滑了一輪充滿美食、美景與美照的動態後,你是否常常感到一股莫名的低落感?
「跟別人比起來,我長得真醜」
「跟別人比起來,我好不勇敢」
「跟別人比起來,我一點成就也沒有」
朋友與陌生人的生活樣貌,在我們內心成了一把一把的尺,
不斷地在各種情景下拿出來作對照,
我們把每天的生活都過成了「比較級」的人生,
吃飯是比較、工作是比較、伴侶是比較,
就連回憶,也成了比較⋯⋯
於是乎,當我們:
想換工作的時候 害怕會後悔也擔心別人的眼光
能力被肯定的時候 擔心下次會失誤而戰戰兢兢
必須做決定的時候 煩惱做不出最好的選擇而耽誤時程
無法輕易認同自己的選擇與表現,是因為我們總是不知不覺間在與他人比較!
進入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更輕易地觀賞到他人的生活,卻也更輕易地否定自己的人生。
本書作者朴豫眞長年以阿德勒心理學進行心理諮商,她觀察到許多人因為與別人比較、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因而無法接受自我的原貌,用羞辱、責備、冷漠無情的態度對待自己,陷入自卑卻又充滿不甘心的痛苦中。
檢查一下,這些糾結與惶恐,也是你的寫照嗎?
認為「一定要有一個很遠大的目標」,才算是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常被「過去失敗的經驗」困住,遲遲無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卻總是跟別人比較,擔心被對方超越
太在意他人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否則無法認同自己
阿德勒說:「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使自己能夠朝著目標中的人生前進而不會迷失方向。」生活的焦點是要為了與自己好好相處而努力,不應該放在「與他人比較」之上!
現在開始,停止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用阿德勒心理學化解工作、親情、感情的困境
本書作者多年來用阿德勒心理學輔導眾多個案學習接納自己、停止與他人比較,並從中建立自己的信心與新生活。
這本書即是以這些諮商實例為主軸,針對諮商者的處境提出19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心靈處方箋,引導讀者把人生焦點從「與他人比較」轉向「與自己好好相處」,化解生命中的種種困難。
★ 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處方箋:
・ 認同現在的「我」是我自己選擇的
・ 只要充分體驗自己做決定的過程,自信就會漸漸產生
・ 區分失誤與失敗,擺脫完美主義的陷阱
・ 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物不要賦予意義
・ 不要執著在無法改變的部分,集中精神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 要善用的是「自卑感」,要擺脫的是「自卑情結」
・ 放下過去的經驗,人是為了現在的目標而行動
【作者簡介】朴豫眞
畢業於高麗大學與美國寶林格林州立大學,取得經營學碩士,之後在誠信女子大學取得經營學博士學位;並於加拿大多倫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機構(Alfred Adler Institute)取得阿德勒心理諮商的資格證照。為傳統阿德勒學派的韓國代表,於2008年設立韓國阿德勒,開始推廣阿德勒心理學與相關教育;2012年獲得世界個體心理學會認證,設立並營運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同時也培育阿德勒心理諮商與治療專家。現為韓國加圖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外聘教授。
【譯者簡介】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學畢業,韓國首爾大學兒童家庭學系碩士畢業,移居韓國已逾十年,兼職譯者。愛好動物,喜歡透過閱讀與更寬廣的世界相遇。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