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政府為因應極端氣候及地層下陷問題,積極推廣在高鐵沿線種植旱作高粱,今年由土庫鎮農會與金門酒廠契作,在高鐵沿線農地種植88公頃2期高粱,1日雲林縣長張麗善邀台南農改場專家、契作高粱農民、農會,共同分享新品種高粱的管理與實務經驗。
張麗善1日前往土庫鎮石廟子段主持新品種高粱種植觀摩會,此批高粱種植在土庫、虎尾、元長等鄉鎮高鐵沿線農地,於8月中旬種植,經過100日已達採收期,其生長情況良好,種植結果相當成功。
張麗善表示,縣府積極提出預防地層下陷政策,在高鐵沿線種植減少用水的農作物,高粱就是最適合的作物之一,同時可提升台灣糧食自足率。雲林縣政府還加碼轉作補貼,農民採收後有收購保障與銷售通路。
新品種高粱台南8號不僅抗旱,種植過程不太需要噴藥與施肥,同時耐淹水,種植須要用水僅水稻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可大幅減少地下水抽用,更可省下龐大的人工成本。
縣農業處處長吳芳銘表示,目前轉作高粱,中央補助每公頃4萬5000元、農業環境基本給付補助5000元、縣府今年加碼1至2萬元鼓勵轉作,小地主大佃農又可獲補助1萬元。
另外,高粱透過契作機制,農政單位將以每公斤20元收購,以增加農民種植意願,收益不會比種水稻差,還能共創金門高粱酒品牌,可說是一舉數得。
農民高宗懋認為,2期農作時氣候變遷大,種植高粱比較省工、省成本,可減少損失,像這期水稻有些人的產量不好,種高粱反而是保本選擇。另外,面對目前的氣候變遷一定要養地,藉由種植高粱養地,才有辦法應付各種狀況,幫助農民永續經營。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