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在北市信義區福德街發現疑似二戰期間外國人戰俘墓碑,提報文資價值審議,北市文資會16日審查認為戰俘墓皆已遷葬,只有其中1個墓碑可清楚看到紀錄,最後不指定古蹟並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建議另提古物列冊。文史工作者蕭文杰痛批,判定不具文資價值,古物委員怎麼審得下去,市府未針對戰俘編號做調查、評估即做出決定,實在有夠草率。

北市工務局在福德街137巷8弄至89巷興建道路,準備對邊坡墳墓遷葬,有民眾發現有二戰末期的外國人戰俘墓碑,墓碑一度不翼而飛,所幸後來有尋回,由文化局函請工務局依《文資法》提報文資會評估文資價值。

文資審查小組4月到場會勘,認為該地區外國戰俘墓皆已遷葬,只有其中1個墓碑可清楚看到紀錄,不符合於文化資產中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保存方式,建議另提文物審議。

文資會今審議結果,不指定古蹟,並不登錄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發現墓卑的民眾認為,即使沒有文資價值也應該保留下來,盼能夠立在原址展示。

蕭文杰指出,墓碑是水泥製,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前,只有木頭墓碑,幾乎都爛掉了,古墓價值在於屬於庶民集體記憶,當時台灣庶民角色是非常的尷尬,一方面要躲日軍攻擊,一方面台灣有人在戰俘營替日本人工作,文資價值僅以官方角度去看,沒有用庶民精神,就看不到文化資產價值。

他舉蔣渭水墓為例,文資委員以遷葬為由就否決掉戰俘墓碑重要性,相當荒謬,並質疑市府未對墓碑上戰俘編號1759做調查、評估,實在是有夠過份、草率,若墓碑不具文資價值,古物委員怎麼審得下去。

#墓碑 #戰俘 #價值 #文資 #遷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