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假期將近,長輩期盼著在異鄉的兒孫回家團聚。有研究顯示「孤獨會增加憂鬱症狀」,但專家指出,憂鬱長者實際就診率僅十分之一,回家陪伴年長者時,除了關心其身體健康,還要注意其心理狀態,與他們閒話家常,一起歡喜過節以減少長輩的孤獨感。

一項2021年1月發布於國際期刊《柳葉刀》的研究,以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中4211位50到101歲的成人資料進行分析,歷經12年,於第二波數據蒐集時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量表測量孤獨感,並以此建立基準線;結果發現,基準線時較高的孤獨感評分,與較高的憂鬱症症狀嚴重程度評分相關。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暨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說明,年長者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原因包含隨著年齡增長,身旁親友陸續過世,社交系統減少;身體狀況不佳,影響活動力及參與事物的機會等等。

黃宗正強調,孤獨是許多身心惡化的因素,例如導致血壓升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失眠,生活品質及認知變差,這些因素也會使孤獨變得更嚴重,是雙向影響的;建議周遭的人對身旁長者可以多點警覺及關懷,察覺對方活動是否愈來愈侷限、漸漸退出原本的社交圈。

「許多研究均已證實,孤獨與憂鬱症的發生有高度相關。」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高齡者病痛多,常誤以為心情不好是正常的,如出現以下現象時,有可能有憂鬱傾向,須求助專業:1.常抱怨身體疼痛,易出現失眠;2.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常常生氣;3.對原來有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4.易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5.沒食慾,體重快速減輕;6.感到悲觀,甚至不想活了。

葉雅馨說,憂鬱長者實際就診率僅有十分之一,周遭的晚輩應具備辨識力,感到疑慮時要有所行動。降低孤獨感的作法依年齡區分,如長者的行動力還不錯,可積極鼓勵與社區鄰里作連結,參與相關的活動;但行動力較弱者,不應勉強去參與活動,容易產生心有餘力而力不足的想法,成為另一種壓力。

葉雅馨建議,親友晚輩可透過3個方式減緩長者的孤獨感。首先,疫情間以電話或視訊問候長輩,將次數的頻率拉高,可詢問對方今天吃了什麼、看什麼電視等,營造話題讓長輩思考及分享。其次,協助長者與活動中心聯繫,或請鄰居代為招呼,遠親不如近鄰,可適時有些請託,協助留意長輩的狀況。

第三項建議方式是,善用家族成員的力量。葉雅馨指出,如僅有1人關心問候長輩稍嫌不足,可邀請兄弟姊妹或孫子孫女每周問候1次,並在家族社群群組中簡單說明長輩的狀況,讓成員同步了解,以便後續銜接話題,這樣持續的關懷不僅讓長輩感到被關心,且關懷的力量變大了。

#長輩 #長者 #孤獨 #孤獨感 #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