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榮山指,減少核酸頻次和允許陽性居家,旨在讓防疫更加精準和人性化,但並不意味著解防。現階段,無論是核酸檢測呈陽性或初篩陽性者,還是抗原自測陽性者,都應該上報給政府有關部門。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輕型陽性人員應該與政府簽署協議,以便讓衛生行政部門主動提供居家隔離的各類保障,並實施監管。

根據世衛組織發布的最新版《症狀輕微的COVID-19患者的家庭護理及其接觸者管理》(臨時性指導文件),如果得不到住院治療或住院治療不安全(例如,當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衛生保健服務的需求時),可考慮讓成人或兒童COVID-19確診或疑似患者接受家庭護理。具體決定因素有三:一是對COVID19患者的臨床評估,二是對家庭環境的評估,三是監測居家COVID-19患者臨床演變的能力。

該文件表明,在家庭環境滿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無症狀患者或無不良後果風險因素的輕症或中症患者可能不需要緊急干預或住院」,可以居家隔離和護理。

《第一財經》報導,常榮山稱,如果陽性感染者家庭有70歲以上的部分接種疫苗或未接種疫苗等特殊人群,建議陽性感染者主動轉移隔離。因為這類老人一旦被接觸感染,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較大。長期而言,隨著中國高齡老人加強針接種率提高,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將大大減少。

常榮山稱,一方面,對於居家陽性人員,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社區或疾控部門的保障工作需要做到位,並做好轉移預案。比如,定期對相關人員抗原情況登記、詢問其是否出現持續高燒等現象並進行心理關懷和情緒疏;另一方面,應盡量用抗原自測或核酸自採,代替入戶核酸,以降低「大白」被感染,乃至進而傳染其他人員的可能。

《第一財經》報導,香港杜先生指出,香港特區政府會為居家陽性感染者發放抗疫物資包,包括快速抗疫測試卡、隔離手冊、口罩、退燒藥和中成藥等。

但對於居家隔離是否需要發放藥物、其他同棟人員是否需要儲備藥物,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認為,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因此這並非是一個必選項。

常榮山持相近態度。他還提醒,社區人員應當對居家隔離的密接和陽性感染者基礎性疾病有記錄,尤其是對於選擇居家隔離、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新冠感染者,社區人員需要對其新冠臨床演變進行及時評估,更需要保持對其基礎性疾病的持續關注。

《第一財經》報導,另有病毒學專家說,對於居家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可以適當吃點官方推薦的中藥,但沒必要準備專門的抗新冠病毒的藥物。對於特殊群體(有基礎病和老人)應考慮輔以藥物。

常榮山指出,對於已確診人員,盡管符合居家隔離條件者所攜帶病毒載量不高,但如果允許其離開住所,仍會對其他人帶來風險。他說,「如果陽性感染者走出居所,且不戴口罩,樓道等密閉的空間內容易發生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進而導致鄰居上下樓梯發生感染。但通過電子門磁,就可以基本杜絕這種情況。」

#陽性 #感染者 #居家隔離 #人員 #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