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安順國小前身「安順公學校」1916年在地方爭取下成立,是安南地區第1間公學校,16年後因淹水問題遷移,此後陸續設立分校,成為安南區多所國小前身。原址現為1家教會所在,台南市文化局30日在教會內挪出空地,建造紀念碑,紀念1世紀前地方興學歷史,有87歲老校友參與,當場回憶幼年求學往事。
台灣早年學校少、念書不易,地方渴望有學校提供子弟念書,在地方仕紳奔走爭取下。1916年4月1日選定十三佃與總頭寮交界處一塊1甲土地,設立安順公學校,成為安南地區首間公學校,開啟台江地區近代教育的第1步。
學校之後開枝散葉,又在各庄頭成立許多分教場,包括媽祖宮分教場,即是海東國小,1923年設鹽田分校;1948年設長安分校、1962年設和順分校。海東國小1941年再設南興分校,南興再分設安佃、學東分校,奠定台江百年教育基石。許多分校都是現今各校的前身。
安順公學校成立後連年飽受淹水困擾,1938年遷到現址安和路上,改制為安順國小至今。
地方倡議在安順公學校舊址設置碑文,記下1世紀前台江興學的起源歷史。安順國小舊址如今已是1家私人教會,該教會同意挪出空間設立碑文,同時捐出一塊花崗岩舊石,由石雕設計師許慶福製成紀念碑。
紀念活動30日舉行,正值安順國小新生入學日,87歲的老校友吳德義在活動上講述在學堂當小學生的往事,仍恍如昨日的校園記憶。
台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透過碑文,可得知百年前台江早期居民渴望念書求學,從基層發動辦學的過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