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陸續接種疫苗,但因疫苗產量仍未足夠,出現延遲施打第二劑,以提供更多民眾接種第一劑、或是維持標準2劑施打間隔天數的爭議,日前指揮中心決議,首波來台的11.7萬劑AZ疫苗,將先提供11.7萬名醫護施打。台大學者指出。國際研究顯示,擴大施打單劑作法雖可讓更多人接受疫苗保護,但反而容易加速病毒變異。學者並指出,目前產能,以今年全球一月一日開始施打來算,要明年年底才打得完,若每年增加10億產能,全球最快明年六月就能解封。
截至今天(3/10)上午為止,新冠肺炎已造成超過1億1760萬人染疫,逾261.2萬人死亡,不過已有多國施打疫苗,截至3月6日,全球已施打超過3億疫苗,以色列施打率56.95%為全球最高。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團隊在線上直播說明國際疫情。
團隊指出,隨著疫苗接種,國際疫情有趨緩趨勢,死亡人數也減少,但接種意願、防疫措施鬆懈等,讓減緩速度仍沒有預期快,以目前全球接種率最高的北美洲(12.69%)來看,有趨緩趨勢,但法國、義大利兩國國民因為對疫苗接受度可能不高,導致施打率偏低(分別為5.3%、6.1%人口至少接受一劑疫苗),因此再度進行部分封鎖。
接種疫苗,與邊境管制鬆綁息息相關,陳秀熙指出,預估今年全球疫苗最大產量約30億劑,若要達到群體免疫需要70%接種率,預估高所得國家要在今年12月、全球則要等到明年2023年12月達到。但若每年增加10億劑,分成兩批上市,則高所得國家預計最可在今年9月即可達到目標,全球到明年6月就可解封。
而國際也出現疫苗施打單劑及雙劑的兩派之爭,陳秀熙指出,有人建議,應該將原本一個人在一定期限內施打兩劑疫苗,透過延遲第二劑疫苗施打時間,讓更多民眾接受第一劑疫苗施打,支持這項作法者認為,已有研究證實,靈活配給讓更多人施打一劑疫苗,相較於固定配給,能多避免23%到29%的感染,而具有高傳播力的變種病毒盛行之時,應讓更多人接受疫苗保護,且已有證據顯示,自然感染免疫力至少三個月。
不過,陳秀熙也指出,反對延遲第二劑者認為,雖然讓更多人接受第一劑疫苗更有效益,但這些模型並未假設疫苗免疫力會隨時間下降,若改變疫苗施打時程,民眾對疫苗信心將有所影響而降低接種意願,且讓更多人施打一劑疫苗,將更容易促使病毒進行免疫選擇而提高病毒變異推動力,加速病毒變異速度,還需觀察。
此外,因應疫苗發展世界各國將進行邊境開放,免疫護照(Immunity passport)勢必也將成台灣須考量政策之一。台大公衛博士生范僑芯指出,國際運輸協會(IATA)預計於四月將發行一款名為「Travel pass」的免疫護照APP,提供檢測3次陰性者、感染後痊癒者、已施打疫苗者三種作為核發對象,政府與航空公司即可由此平台搜尋旅客的檢測結果,大幅減低控制邊境所耗費的資源。
陳秀熙表示,WHO的免疫護照和接種證明不同之處是,能保證所有出入境的旅客不會把病毒帶進或帶出別人、與自己的國家,包含東京奧運是否能成行,免疫護照將是關鍵。台灣應根據免疫護照作法與情境,提前部署盡快做出最好的決策,提前部署,讓想出國民眾,或是想到台灣旅行的旅客做好準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