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人,跟他人也會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這樣的人不用透過競爭決一勝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比起競爭,這樣更能夠承認彼此的差異,找出可以互補之處,實現雙贏局面。給予自己負面評價、不認同自己的人,不管是自己或是他人,都不會予以認同的。
我們社會有時候會以「勝負欲」的名義包裝競爭心,並且暗地裡煽動這樣的心理,有時候還會把沒有勝負欲的人,視為對工作沒有欲望的無能之人,甚至還曾出現「歷史只會記住第一名,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的廣告台詞引起話題。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了我們的社會有今日的發展,靠的不是為數不多的第一名,而是無數個第二名的努力。所謂的「第一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力而為的「結果」,而不能成為「目標」本身。
阿德勒在《阿德勒談人性》一書中曾說明「霸道」的性格特徵,並且留下了這樣的話:「他們總是站在最前線,在最顯眼的地方說大話,只要不嚴重違反人類共同生活的規則,也沒有必要反駁他們。但是,我對於目前高估此類人物的趨勢很難認同。因為他們同樣也是人,處境同樣危險,而他們卻無法默默無名,想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展現卓越,無法成為他人的好戰友。」
當競爭態度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甚至會失去人生的目標。將目光轉向外界,不斷地把自己與對方比較,只專注於如何獲勝,這樣一來將會失去自己真正的人生。我們需要的只是相信自己,並勇敢地朝著自己內心所嚮往的方向前進就行了。
來自阿德勒的提醒
我們並不是生來要與人競爭的,在我們的人生裡,有價值的事情就是超越現在的「我」,因此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盡全力去生活就可以了。想要過著不斷與別人比較,害怕落後而感到不安的「不幸」生活?還是想要過著比現在的「我」更有發展、更有價值的生活?只要接受現在的「我」、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就能從競爭之中解放,也才能擺脫人際關係的苦惱。
(本文摘自《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大好書屋)
【內容簡介】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
打開FB與IG,滑了一輪充滿美食、美景與美照的動態後,你是否常常感到一股莫名的低落感?
「跟別人比起來,我長得真醜」
「跟別人比起來,我好不勇敢」
「跟別人比起來,我一點成就也沒有」
朋友與陌生人的生活樣貌,在我們內心成了一把一把的尺,
不斷地在各種情景下拿出來作對照,
我們把每天的生活都過成了「比較級」的人生,
吃飯是比較、工作是比較、伴侶是比較,
就連回憶,也成了比較⋯⋯
於是乎,當我們:
想換工作的時候 害怕會後悔也擔心別人的眼光
能力被肯定的時候 擔心下次會失誤而戰戰兢兢
必須做決定的時候 煩惱做不出最好的選擇而耽誤時程
無法輕易認同自己的選擇與表現,是因為我們總是不知不覺間在與他人比較!
進入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更輕易地觀賞到他人的生活,卻也更輕易地否定自己的人生。
本書作者朴豫眞長年以阿德勒心理學進行心理諮商,她觀察到許多人因為與別人比較、與過去的自己比較,因而無法接受自我的原貌,用羞辱、責備、冷漠無情的態度對待自己,陷入自卑卻又充滿不甘心的痛苦中。
檢查一下,這些糾結與惶恐,也是你的寫照嗎?
認為「一定要有一個很遠大的目標」,才算是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常被「過去失敗的經驗」困住,遲遲無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明明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卻總是跟別人比較,擔心被對方超越
太在意他人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否則無法認同自己
阿德勒說:「只有接納自我,才能在痛苦與疲憊不堪的瞬間還能鼓起勇氣繼續向前走,使自己能夠朝著目標中的人生前進而不會迷失方向。」生活的焦點是要為了與自己好好相處而努力,不應該放在「與他人比較」之上!
現在開始,停止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用阿德勒心理學化解工作、親情、感情的困境
本書作者多年來用阿德勒心理學輔導眾多個案學習接納自己、停止與他人比較,並從中建立自己的信心與新生活。
這本書即是以這些諮商實例為主軸,針對諮商者的處境提出19個克服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心靈處方箋,引導讀者把人生焦點從「與他人比較」轉向「與自己好好相處」,化解生命中的種種困難。
★ 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處方箋:
・ 認同現在的「我」是我自己選擇的
・ 只要充分體驗自己做決定的過程,自信就會漸漸產生
・ 區分失誤與失敗,擺脫完美主義的陷阱
・ 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物不要賦予意義
・ 不要執著在無法改變的部分,集中精神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 要善用的是「自卑感」,要擺脫的是「自卑情結」
・ 放下過去的經驗,人是為了現在的目標而行動
【作者簡介】朴豫眞
畢業於高麗大學與美國寶林格林州立大學,取得經營學碩士,之後在誠信女子大學取得經營學博士學位;並於加拿大多倫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機構(Alfred Adler Institute)取得阿德勒心理諮商的資格證照。為傳統阿德勒學派的韓國代表,於2008年設立韓國阿德勒,開始推廣阿德勒心理學與相關教育;2012年獲得世界個體心理學會認證,設立並營運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同時也培育阿德勒心理諮商與治療專家。現為韓國加圖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外聘教授。
【譯者簡介】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學畢業,韓國首爾大學兒童家庭學系碩士畢業,移居韓國已逾十年,兼職譯者。愛好動物,喜歡透過閱讀與更寬廣的世界相遇。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