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劉姓女子多年頭昏、心悸與盜汗,因膀胱炎反覆感染就醫,意外發現腹腔有腫瘤,由於手術困難度相當高,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與醫療團隊小心拆彈,術後腫瘤確認是每百萬人口僅2至8例的「副神經節瘤」。
劉女主述多年頭昏、心悸與盜汗,始終原因不明,因膀胱炎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肝臟旁邊長了一顆超過6公分腫瘤,醫師說必須及早開刀解除隨時爆炸危機,但手術難度太高,無法處理,她到台中慈濟醫院尋求第二意見。
余政展從肝臟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確認,腫瘤位於肝臟後面、脊椎旁邊,已大到擠開腹腔多條大血管,唯一解決方式是切除病灶。但腫瘤被肝臟、胰臟與腎臟血管主動脈,還有下腔大靜脈等大血管緊緊包圍,須小心沿著大血管手術,稍一閃神幾千毫升大失血,而病人的病理報告顯示罹患「神經內分泌瘤」。
余政展指出,「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從發生率看實屬罕見,神經內分泌瘤是從特化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同時具有神經與內分泌特徵,無時無刻都在分泌壓力賀爾蒙,作用就像強心劑,讓病人出現無法控制的高血壓、陣發性頭痛、出汗和心搏過速等症狀。
余政展與麻醉科、泌尿科、心臟外科醫師召開術前跨科討論,因應腫瘤特性決定先讓病人服用預防性降壓藥,避免血壓忽高忽低作亂,並推演手術過程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與因應做法再開刀,他形容是「抱著拆炸彈的心情」,小心翼翼才順利切除腫瘤病灶。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