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積極推動循環農業,農委會自2017年起透過「精進飼料品質、安全管理及開發飼料資源」計畫,鼓勵大專院校進行多元飼料的開發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團隊運用微生物發酵技術,改善傳統羽毛粉製程,提供羽毛廢棄物轉化加值為優質飼料。

羽毛為家禽屠宰的大宗廢棄物,根據農委會統計,每年約產生4萬公噸的廢棄羽毛,由於現行處理方式是將廢棄羽毛先以高溫高壓爐化製,再以水解羽毛粉的形式作為飼料原料,但常因化製條件不當或受胺基酸組成的限制,大幅降低羽毛粉的利用價值。

農委會表示,根據台大學研究成果顯示,運用篩選出之微生物進行發酵,除可改善羽毛之胺基酸消化率外,也可利用菌體合成之菌體蛋白,改變其胺基酸組成;另採用固態發酵可省除高溫高壓化製程序,兼具低耗能、降低碳足跡及提升廢棄物利用效率。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說明,羽毛粉是完全混合飼料的成分之一,羽毛粉本身蛋白質含量高,但因為其所含蛋白質無法被消化,所以透過微生物分解成氨基酸,再做飼料添加利用。

江文全說,此項新技術同時解決商業上化製羽毛時大量耗能,同步改善羽毛粉之胺基酸不平衡的缺點,加上去製程效果不是這麼好,也容易產生額外需要處理的污染物。

目前正進行白肉雞生長試驗及相關經濟效益評估,未來將加速推廣於產業實務運用,也會積極推動創新技術研發,開發多元飼料及提升飼料品質,以深化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畜牧產業的永續發展。

#飼料 #羽毛 #農委會 #化製 #胺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