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透過局部照射殺死癌細胞,為協助醫師精準治療,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智媖開發一套自動化系統,透過影像匹配技術,可自動判別並畫分肝、肺各區及其功能性優劣。該系統目前正透過大林慈濟醫院申請專利中。
楊智媖表示,進行放射線治療的時候,放射線不只針對癌細胞,中間經過的地方,包含正常細胞組織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在降低正常細胞受輻射損害的情況下,又能精準破壞癌細胞,更顯得重要。
楊智媖提到,一次與大林慈濟醫院洽談研究題目時,放射腫瘤科醫師提出檢測肝、肺功能的實務需求,於是她便與大林慈濟合作開發「可鑑別肝肺功能性並劃分優劣區塊的自動化系統」,可讓放射線只經過肝、肺臟功能性較差的地方,保留高功能的細胞,讓病患較無副作用,也減少治療後功能性的損失。
此後,楊智媖率團投入開發,在耗時近6年的時間,成功利用醫學影像分析、影像匹配等技術,導入肝、肺臟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經過系統計算和自動定位,就能畫分肝、肺臟各區塊,找到功能較好或較差的組織細胞,並輸出分區輪廓曲線圖。
楊智媖說,傳統肝功能檢測需要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肺功能則藉由嘴巴吸入或血液打入放射物質,再透過電腦斷層掃瞄捕捉體內訊號成像,這些檢測方式都需要以人工目測,判斷與圈選肝、肺各區功能優劣,非常仰賴醫師長年的經驗。而病人的體型還會因療程產生改變,就得重新拍攝與規畫放射線治療的路徑。
楊智媖指出,中正大學團隊所開發的自動化系統,採用四維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可以從病患肺部影像數值變化,判斷肺泡通氣功能優劣,降低病患做傳統肺功能檢測時,額外吸入放射物質而引起的副作用。
楊智媖說明,該系統已經申請臨床試驗,且正透過大林慈濟醫院申請專利,未來將持續優化系統,並尋求相關廠商合作商業化,造福更多癌症病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