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雲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防汛抗旱減災、氣候變化影響、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科研工作。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發生後,作為國務院鄭州「7·20」特大暴雨洪澇災害調查專家組組長,他全程參加了災害的調查與報告編寫。
澎湃新聞報導,「流域的防洪調度原則是為了把損失降到最小。比如一條河流一岸是大型城市,一岸是農田,分洪後影響損失完全不一樣,所以採用不同的防禦標準。」張建雲指出,大城市淹了代價非常大,所以要保;農田洪水退了以後,還可以補種,損失相對較小。
針對這次華北地區極端強降雨的防禦過程,張建雲認為,京津冀一省兩市在水庫的調度、蓄滯洪區的啟用上充分體現了協同合作的精神,這也是在歷年防洪減災方面形成的合作機制。
不過,張建雲也指出,這次極端暴雨洪澇暴露出華北地區山洪溝治理還不到位、山前平原調蓄空間不足、蓄滯洪區排水能力弱、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和管理需提升等問題,需要在今後加強。
張建雲建議,首先強調的是要給洪水出路。比如華北西部山區的山洪溝治理今後要加強,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給洪水出路,即使用城市道路承擔行洪任務,也要跟居民房屋有一定的距離和落差,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其次,要給洪水空間。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快對這次京津冀地區暴雨洪水事件的復盤,計算清楚這次極端暴雨洪澇到底有多少洪量,分布是什麼情況,在每個區域還需要多少調蓄空間,這個帳要算清楚。算清楚還差多少調蓄空間就要加快建設,比如建設一些溼地公園,平時休閒,洪水來了就作為調蓄洪澇的場所。還有在西部山區的河流上要規畫建設一些調蓄工程,也有專家提出要向國外學習建設深邃工程,北京西部山區暴雨集中,要不要建深邃工程這都需要加快論證。
此外,要適當提高河堤堤防建設標準,提高洩洪能力。下游的蓄滯洪區要儘快建設排水設施,分洪區該啟用就啟用,用完儘快把洪水排出去,減少次生災害的影響。
這些是系統工程,相信在災後恢復過程中相關規畫論證都會研究進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