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台法文化獎」頒獎典禮18日舉行,由文化部長史哲與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終身祕書史蒂恩(Bermard Stirn),共同授獎予台灣鋼琴家陳郁秀、德籍作家與譯者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及法裔台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博佳佳(Charlotte Pollet)。

陳郁秀發表感謝詞時表示,「巴黎是我的第二故鄉,藝術是我畢生的志業,我是台法文化交流永遠的志工。」陳郁秀以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一書中所憶及,「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候,住過巴黎,巴黎就會跟著你一輩子,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以此應證自己從法國帶回一生的音樂專業,以及對於民主的領會與嚮往。

蔣永學致力於選輯編譯以台灣主體性及在台灣文學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並以歐洲視角做出觀察與解讀。他致詞時指出,台灣不斷面臨巨大的威脅,就更加需要明確的自我定位,因此,即使是文學研究,也可以為支持和保護台灣做出貢獻。

蔣永學引用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小說中所寫「成為翻譯以後,我才感受到那股願望,想要死在書桌前」,獲得「台法文化獎」鼓勵自己不僅要繼續翻譯,還要繼續研究台灣文學史,雖然這是既偉大又可怕的挑戰,但將盡力而為。

博佳佳長期投入於台灣兒童哲學的發展與推廣,啟發孩子們自由與批判思考,努力深耕兒童哲學啟蒙教育。2007年博佳佳帶著一只行李箱、一紙哲學碩士文憑與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遠赴台灣,想用華語研究數學。博佳佳表示,在台灣見證了民主自由是有意識的選擇,充分的享受了學術自由,可以研究古代經典,也可以主持兒童哲學工作坊,更可以在大學課堂上和年輕的成人一起實驗哲學研究的新方法,教授哲學是她畢生志業。

文化部表示,第26屆「台法文化獎」評審會議2022年於台灣舉行,法方評審委員為此專程至台北進行評審作業。因各領域報名踴躍,台法雙方評審就每位申請人對推動台歐文化交流的事蹟與貢獻充分討論後,不同往年多為2名獲獎者,共評選出3名獲獎者,其中陳郁秀是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台法特別貢獻獎」。

#台法 #哲學 #佳佳 #陳郁秀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