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委員會透過學者調查,得知149年前牡丹社事件後有4具戰士遺骨輾轉流落英國愛丁堡大學,3年前爭取遺骨返還,牡丹鄉排灣族人10月底飛越1萬公里,5日將祖先遺骨帶回台灣,6日送抵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寄藏,未來作型態學研究,完成台灣國際遺骨返還歷史首例。
台灣1874年發生原住民與日本開戰的牡丹社事件,日軍將12顆戰死族人遺骨帶回日本,其中4顆頭骨輾轉流落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台灣的陳耀昌教授醫師在研究論文中發現,告知官員必須迎回這4具遺骨。
「這是台灣的國際遺骨返還首例」原住民委員會主委夷將.拔路兒6日表示,原民會委託學者調查,證實有4具牡丹社戰士頭骨被保存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立即展開返還要求。
根據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的精神,原住民有權利要求返還遺骨,國家應透過有效機制確保返還,夷將.拔路兒2021年寫信到愛丁堡大學正式提出反還訴求,2022年7月獲校方回信同意。
這是台灣開創國際返還工作的先例,以尊重部落的傳統與意願為主,由屏東縣牡丹鄉長潘壯志10月底帶領族人一行19人前往英國迎回祖先。
根據排灣族祭儀所需的檳榔與豬骨等祭品,都無法經過機場海關入境,外交部先以跨國網購方式寄送檳榔到英國,在當地市場採買豬骨處理,順利提供祭品,由排灣族巫師張順枝當場完成祈福。
4顆頭骨各以紙盒包裝,覆蓋族人衣服,一同放入長盒帶回,5日返台,6日抵達南科考古館。
潘壯志表示,挑選南科考古館場地是因距屏東縣牡丹鄉最近,館方設備新穎,考量是最適合寄藏祖先骨骸的地點。
南科考古館主任田詩涵表示,館方不僅是台灣保存最多人骨的博物館,又有體質人類學者等研究人才,提供好的庫房空間與熟悉領域人才,未來4個月將根據頭骨外型作形態學紀錄、分析,包括調查4具骨骸的年齡、疾病與外傷,再根據授權,提供DNA鑑定溯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