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陸,受到德語媒體關注。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德國《明鏡》周刊,就布林肯德國總理蕭茲訪陸作了比較。該周刊認為,現在是結束友好語調的時候了。蕭茲日前訪問中國時,對共產黨領導層進行了奉承。美國上演的則是一場對比鮮明的節目,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中國面前直言不諱。尤其是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他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語氣。
《法蘭克福彙報》則表示失望,總體而言,布林肯的中國之行在有爭議問題上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新蘇黎世報》也表示,美國和中國雖然再次對話,布林肯也直接批評了北京在烏克蘭戰爭中對俄羅斯的支持,但雙方並沒有達成統一。
德國n-tv電視台認為,布林肯「非常明確、非常直接」地警告中國,但設定條件者是習近平。布習會顯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一系列高層會談仍在繼續,這使糟糕的雙邊關係有所緩和。雙方通過面談,尋找協調他們在眾多議題上不同立場的方法,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貿易衝突是關鍵。但在衝突眾多的情況下,雙方關係受到阻礙的潛能繼續存在。
慕尼黑《墨丘利報》發表了一篇反思蕭茲訪陸之行的文章,認為蕭茲在面對中國時,步履迂迴曲折,到底是誰在決定德國的對華外交政策?蕭茲的中國之行證實了一點:德國的對陸政策是在公司董事會中制定的,訪華期間,蕭茲保持低調,沒有發表重大批評性講話。中國媒體對此感到高興。美國代表也前往中國,以鞏固良好關係,但美方批評中國。
比如,美國財長葉倫批評中國「不公平生產行為」,布林肯出訪前,已表示會直接和中國談問題。德國總理蕭茲對中國的語調則更具和解性。蕭茲的做法與美方明顯不同,但並非是積極的方式。美國和歐洲在對華外交上的溝壑也再次呈現在人們眼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