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銷售約500萬支手機,然而手機回收率僅約12%。其實,手機內含礦物金屬原料、化學物質,若未妥善處理,會對健康和環境造成危害。有鑑於此,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擬將手機回收規定法制化,藉由回收循環利用,保護環境並提升循環率。
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資料,超過5成民眾將舊手機閒置在家,沒有拿出來回收;深入調查原因發現,多數民眾不知道回收點、認為手機回收缺乏獎勵,以及擔憂個資外洩。因此,為解決國內手機回收困境,循環署於7日預告「應標示分類回收標誌之行動電話製造、輸入業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草案。
草案推動內容,希望從原先宣導性質、鼓勵,未來透過手機回收法制化,要求手機製造、輸入及販賣業者負起回收責任,藉此提高手機回收及手機租賃、舊機買回或維修等循環服務比例,盼2026年能達成15%的循環率目標,草案預計於2025年1月1日上路。
通常一支智慧型手機需要大量礦物金屬原料,如矽、錫等等,且內部還擁有多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汞、鉛、鎘等。然而,當手機隨意棄置或於垃圾掩埋場處理不當時,化學物質恐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影響。
倘若手機狀況良好,不妨主動將其捐贈給慈善機構或參與業者的回收計劃,不僅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回收計畫亦能夠防止處置不當,造成環境危害。藉由正規的回收和處理舊手機的方式,愛護環境你我皆可做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