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今年將增加預算編列癌症篩檢,擴大篩檢對象年齡,其中針對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肺癌、胃癌增加服務內容,大腸癌篩檢年齡由原本50歲至74歲,下修到45歲至74歲,如果有家族遺傳病史民眾,更下修到40歲至44歲,希望藉此發現更多早期癌症病人,提早治療獲得更好治癒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雲林縣北港媽祖醫院腸胃科醫師張育瑞表示,近年研究指出,大腸癌發生率持續上升,這是全球現象,預測下個10年大腸癌患者將有10%發生在50歲前,直腸癌更有25%發生在50歲前,年輕世代罹患大腸癌已開始慢慢超越中老年世代,其中40到49歲這個年齡區間者上升幅度最快。
張育瑞說,從出生開始,基因就決定了一部分風險因子,比如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或APC基因,均會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此外,生活型態及不良習慣,例如喝酒、抽菸、低纖維飲食、體重過重等,會改變腸道菌叢導致癌症發生,改善不良習慣是一種「初級預防」,可讓疾病減少約24%發生率。
張育瑞指出,早發型大腸癌常因患者年紀較輕而被忽略,導致被發現時已是晚期癌症,其常發生在遠端大腸或直腸,症狀為腹痛、出血、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次級預防」是藉由癌症篩檢,不管是大腸鏡或是糞便潛血檢查,都可提早發現早發型大腸癌。
張育瑞提到,從美國公衛醫學經驗來看,預防、篩檢及治療可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其中貢獻度最大的是癌症篩檢。在台灣,45歲到49歲者,每10萬人有45人會發生大腸、直腸癌,呼籲民眾檢視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病史,讓醫師幫助大家提早發現問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