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壓力逐年提升,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公布大學生壓力調查,大四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展現出較佳的心理韌性,能將壓力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因應壓力的能力較好。調查發現,97%大學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實際求助比例僅有20%,多數學生仍偏好傳統面對面的心理諮商,也有部分學生嘗試使用AI工具調節情緒。

近年由壓力、情緒引起的校園危機事件屢見不鮮,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與未來不確定感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逐年升高。全聯會續2023、2024兩年的大專學生壓力調查計畫,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議題,廣納全台2558份大專院校學生樣本,期待了解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現況。

共同參與調查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指出,「壓力心態」是最為重要的轉換器,能決定壓力到底是推動進步的能力,或是阻力。特別是大四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展現出較佳的心理韌性,能將壓力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因應壓力的能力較好。

調查也發現40%的大學生社會情緒能力佳,這些學生雖傾向低估自身能力,但具備高度的自我覺察與反省力,能在壓力中保持彈性與自我善待。這種「謙虛而自覺」的特質,正是提升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關鍵。然而,仍有5%社會情緒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因為對自己不夠瞭解,在生活適應和調適能力都遇到困難,校園仍需加強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心理支持與輔導措施。

在心理求助行為方面,97%的大學生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實際求助比例僅有20%,多數學生仍偏好傳統面對面的心理諮商,也有部分學生嘗試使用AI工具調節情緒。

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指出,大學生正處於獨立與依賴並存的階段,在學業、未來規劃與人際互動中面臨多重壓力,更需要外界的引導與支持。政大研究生學會副總幹事林祐表示,與大學生不同,研究生的心理困境來自於「不被看見,不能停下」,擔心老師誤解、論文進度不能停,無法為自己按下暫停鍵,導致心理調適更加困難。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副理事長王郁茗提醒,應注意AI新工具的使用,是否能真正提供學生實質協助。諮商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也呼籲提升心理諮商資源的可及性,擴展服務範圍,亦可透過公眾宣導、名人的倡議,減少心理諮商的污名化,讓更多學生勇於尋求專業協助。

#大學生 #壓力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 #心理諮商 #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