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與學術界早已在實務與理論層面上肯定「持證自拍」的法律效力與技術價值,多起法院判決明確指出,「持證自拍」(Selfie with ID)技術符合《電子簽章法》第2、5、6、9條之規範,可作為確認簽署人真實身分與授權的有效依據。東吳大學法學院財經法專家學者亦指出,該技術結合AI防偽演算法、時間戳記與身分鏈結機制,不僅能防止偽造與冒名,並確保簽署行為具備「本人可辨識性」與「簽章連結性」兩大法律核心精神。
在司法與學術早已先行認同,AI金融科技協會指出,金管會願意立案參考,無疑是一項正向且具指標意義的進展。然而從政策角度觀之,行政與立法體系仍須加快腳步,使制度層面能與法學研究與科技實務並行,避免創新被舊有規範所束縛。
近年來,台灣在數位身分驗證的政策佈局仍以「臨櫃驗證」與「簡訊OTP」為主要機制,導致金融創新效率受限,民眾金融權益受損,也讓詐騙集團得以乘虛而入。事實上,「持證自拍」技術結合AI防偽與ISO/IEC 30107國際標準的活體檢測機制,早已能有效對抗P圖、Deepfake與身分冒用問題,同時兼顧個資保護與安全驗證的雙重需求。若能全面開放應用,不僅可強化防詐韌性,更能成為台灣輸出國際的FinTech代表性成果。
AI金融科技協會認為,台灣金融科技之所以難以國際化,癥結不在技術能力,而在體制思維的保守僵化。長期以來,金融體系偏重於「膨脹資產」與「追求穩定報酬」,背後卻是犧牲產業競爭力與物價膨脹為代價的假象。金融機構熱衷於擴大傳統資產負債表與房市放貸,形成「金融肥大、實體萎縮」的結構性矛盾,忽視了AI、區塊鏈與數位身分驗證等新興技術所帶來的真正價值。
全球金融秩序正快速改變,以虛擬資產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在短短十年間即創造出相當於台灣整體金融資產規模的市值,而國際穩定幣(Stablecoin)更正加速重塑跨境支付體系。這顯示全球資本市場的信任機制,正從「人治監管」轉向「科技信任」。若台灣仍停留於傳統監理與行政惰性之中,不僅會錯失金融創新的關鍵契機,更可能被國際信任科技浪潮所淘汰。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