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出生數少於死亡數,進入「生不如死」的時代,人口正式負成長。台灣社會調查所今公布台閩地區婚育調查,發現已婚男性不生小孩主要的考量是買房、擔心無法負擔費用,女性則是因為重視生活自在而不想生。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政府應該效法歐洲國家,提高稅收,由政府負擔教育支出,來達到催生的效果。

少子化已成為國安議題,台灣社會調查所3月下旬針對台閩地區年滿20歲至39歲的民眾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共完成有效訪談1068人。總經理李正言表示,此次的調查共分成3個面向,分別是已婚者的生育、未婚者的結婚與生育、以及不婚的原因。

楊志良表示,此次的調查的已婚者當中,有77.56%有小孩,22.44%無小孩。其中生過1個小孩者僅12.83%願意再生第2胎,87.17%不願再生,而有2個小孩者則100%不願意再生。

在已婚但沒小孩的民眾中,有54.43%不願意生小孩,45.47%願意生小孩。在不願意生小孩者當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達72.22%,男性則是39.53%。

若探討已婚但不生小孩的原因,男性有27.91%是因為沒房而不願生,30.23%是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不願生,46.51%是期待生活自在,顯示多數都是和經濟因素有關。女性在經濟因素的考量較低,但高達50%期待活得自在而不想生,亦有53.85%女性不生是因為其他因素,研判應為育齡問題。

在未婚者方面,有70.39%民眾有結婚意願,29.61%不婚。想婚的男性多於比女性,分別是71.39%及69.25%。婚後有意願生小孩有62.5%,男性為65.07%,女性則是59.48%。未婚者婚後不生的原因中,男性和女性最擔心無法負擔費用,但男性第2擔心的是沒房,女性則是期待生活自在。

楊志良引述過去資料指出,瑞典、法國皆為社會福利國家,民眾繳的稅多,但政府卻負擔絕大部分教育支出,當地民眾教育經費佔個人私有財產的比例為個位數,但台灣卻是過半。政府應效法歐洲國家,提高稅收,將其用在養孩子的相關補助上,進而達到催生的目的。

#調查 #女性 #則是 #小孩 #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