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日以「遲早到來的一天:台灣面臨新冠疫情燃起」為題,專文剖析世界眼中的防疫模範生,如何在短時間失守疫情。文中表示,過去台灣邊境控制得當,讓婆娑小島在全球各國受到新冠肺炎連連重擊之際,仍能安然度過最危險的情勢;然而,病毒的變種結合疫苗施打推廣緩慢,為疫情復燃留下破口。所幸,台灣民眾強韌的適應力,讓疫情新限制能迅速執行。
報導先將場景拉到台北街頭,學校停課、餐飲業僅剩外帶,篩檢區中大排長龍,政治人物在電視上公開信心喊話,要求民眾冷靜。這樣場景去年在全球各地出現,如今才在台灣街頭上演。一波波確診病例讓民眾享受1年多的疫情下正常生活,快速走入歷史。
受惠於疫情早期封鎖邊境,並要求海歸人士嚴格執行14天的隔離措施,台灣在疫情下仍能過著不受限制的生活;可惜,這些措施在疫情突然於社區爆發後,一切都變了。
疫情復燃下政府祭出新措施,民眾被要求盡量待在家中、出門要戴口罩,卻還沒全面限制日常生活行動。專業人士人為,雖然政府正加快篩檢量,但與病毒傳播速度相比,目前篩檢數量根本微不足道。
不過,報導認為儘管每天新增200至350例確診病例,甚至死亡病例的出現;但相較於疫情最嚴峻的國家,台灣疫情數字仍偏低。截至15日為止,大流行期間台灣確診病例為1,290例與12例死亡;更讓人警惕的是,迄今2,350萬居民中只有1%的人接種疫苗。
台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認為,「這一天遲早到來」。疫苗接種牛步、更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株,為台灣大爆發創造破口。何況,愈來愈多人出門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更加深這種危機。
疫情的翻轉是漸進式,然後突然戲劇性升高的爆發。2020年連續8個月未出現本土案例,到12月底才出現個案;即使如此,之後的數個月內也只有小範圍感染。政府在2021年4月14日宣布,台灣航空機組員在執行長程飛行任務後,返台僅需居家隔離3天;相較於先前5天的做法,這樣埋下疫情引爆點。
1週後,華航通知政府1名飛行員在澳洲的病毒檢測為陽性;衛生官員擴大對空服機組員的病毒檢測,隨即發現更多飛行員與家屬檢測結果為陽性,甚至連隔離的飯店,員工檢測結果也為陽性。
5月10日,曾飛往美國的飛行員在完成3天隔離檢疫後確診;但此前他曾在台北街頭酒吧與餐館出沒。雖然華航開始執行機組人員分組,並執行居家隔離14天;但萬華阿公店已出現工作人員與顧客群聚感染。自此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飆破3位數。
迄今,確診病例集中在雙北市。目前兩地每日約可篩檢1,600人;但隨著資源逐漸投入,篩檢動能正提升。官員除提高篩檢效率,更優先篩檢有症狀者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人。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沒有感染症狀、沒有接觸史的人,完全無須篩檢,以免在檢測點遭感染。
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傳染病專家王任賢醫師認為,目前作法太過「節儉」;他呼籲萬華封區,所有居民篩檢。過去台灣相對安全,在萬華普篩會造成公衛危害;如今萬華成高風險區,做法須調整。
另一方面,台灣於3月初獲得AZ疫苗,並逐步為醫療人員與優先族群接種。官員強調,莫德納疫苗很快來到,台灣也正投入疫苗研發。早在2020年1月,島內疫苗製造商就已投注資源,那時武漢尚未封城,病毒的基因序列也已公布。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何美鄉認為,台灣當時認為,不管哪種疫苗,台灣有必要盡快擁有自己的疫苗;或許是對自身研發與生產疫苗的堅持,導致官員採購海外疫苗的行動緩慢。加上年初各國疫情仍嚴峻,台灣認為可以在等一陣子。
即使台灣獲得首批AZ疫苗,但先前確診數低也讓人們沒有急迫性接種疫苗。如今疫情爆炸,何美鄉認為讓人欣慰的是,台灣民眾在疫情中迅速的適應力,馬上適應的各種新限制,儘管過去一年是如何的自由。
她強調,現在晚上10點跑步時,都會發現路上的人不管散步還訓練都帶著口罩,「這是台灣獨到之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